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共开启政治体制改革新局 倡导民主 -北京从服务角度考虑流动人口保障权益 后奥运经济不会出现拐点 -四大商业银行将以"户"界定第二套房 中国居民购房能力低于国际 -国资委签发14家央企高管任命书 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国已占4席 -七海关联手区域大通关 打造出海口 输欧纺织品企业新标准出台 -央行重启特种存款 扩大回收流动性范围 央行还会打什么调控牌 -八类纺织品明年无限量出口欧盟 今年贸易顺差将超过2500亿美元 -2010年前30央企整体上市是假消息 "中国物价监管委员会"不存在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2.53万亿 银行业利润高增长掩盖信用风险 -山西同煤矿工开着私家车上班 循环经济园区成煤炭发展新亮点
打折与新品并举 保险布局接轨航意险新规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打折销售与开发新品并举 航意险新规利好消费者

  据了解,目前全国统一售价20元的航意险,其成本仅为3元左右,其中的巨额利润被中间代理商“鲸吞”,真正能够用于投保人保障的金额比例甚微。而导致暴利黑洞的原因在于目前保险公司采取的委托代理制度,尽管根据相关规定,保险代理费不得超过保费的8%,但实际上,一些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竞相提高中间商的代理费,有的甚至高达85%。

  面对航意险市场混乱的局面,中国保监会日前向各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强航空意外保险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各保险公司在航意险销售、管理等方面做出硬性规定,同时将航意险产品的开发权和定价权下放给保险公司。

  “航意险新规将从12月1日起实行,各家保险公司在摆脱行业统一定价的束缚后,会陆续推出自主定价的航意险新品,航意险存在着较大的降价空间。”岛城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分析,“这也意味着今后消费者可以买到价格更合理、保障更高、更全面的产品了。”

  保险公司提前布局抢占市场

  一直以来,由于中间代理商的存在,低成本高保费的航意险让保险公司和消费者都未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而一些保险公司试图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打破这一局面。据了解,面对即将到来的航意险费率市场化,一些保险公司提前打出“折价”牌,如平安保险公司针对国庆节旅游市场,推出了“十一乘飞机,交通工具意外险7折”的网上销售优惠措施,而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对其网上销售的航意险也给予了不同折扣的优惠。除了在销售渠道上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外,在支付手段上,一些保险公司还开通了网上支付系统,减少了中间环节,让消费者在价格上得到实惠。

  在打出“折价“牌的同时,各保险公司还积极开发出保障更全的航意险替代产品,如人保财险推出的交通工具乘客意外伤害保险、平安财险推出的交通工具平安卡,可谓与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不同期限的乘坐飞机或者其他交通工具意外险种”的新规要求不谋而合。

  “平安保险推出的交通工具平安卡是一款综合险,消费者无论是乘坐飞机还是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出现意外伤害都可获得保障,7天短期卡保费仅20元、一年长期卡也不过100元,这与现行的保障单一的航意险相比对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眼下这款产品销售情况比较乐观。”平安财险青岛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新航意险期待变脸

  据了解,航意险新规实行后,各家保险公司掌握了航意险产品的开发权和定价权,而其推出的新产品只有在保费价格、保障额度及保障范围上有绝对优势,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因而降低保费、提高保额、延长保险期限以及附加保险责任等,都可能成为未来航意险的主攻方向。

  “未来在航意险产品开发上,不但注重对意外伤害的保障,还可以兼顾医疗保障,这种捆绑式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重保障需求。”平安财险青岛分公司的这位负责人分析,“另外,在销售渠道上也将拓宽,各保险公司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中介代理,而是充分采用电话、网络等新型营销手段,同时将销售触角向各企事业单位和旅行社延伸,扩大自己的隐性市场,这样既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产品成本,也有助于航意险产品的推广与销售。” (崔峥)

来源: 青岛财经日报

图片新闻:
民航总局局长:2010年北京南面将新建国内民用机场
电监会拟将风电招标改为定价 设立可再生能源投融资机制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聚焦中共十七大/ 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 直击中国各地房价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