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沪指突破了5000点大关,此后更是冲上了5100点。不管是否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突破是在8月22日央行突然加息的背景下实现的。
尽管从理论上来看,货币政策应该对股市产生影响。但从实践上看,货币政策很少对中国股市产生重大影响;或者说有影响,但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却未必符合人们的预期,且影响的结果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状况也是不尽相同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耐人寻味的现象。
首先,我国股民投资股票赢取高额回报的利益驱动很强烈。
当年有一部电影叫《股疯》,说的就是“十亿人民九亿炒,还有一亿在思考”的盛景。区区零点几个点的利率变化,对炒股致富的冲动不会有任何影响。
其次,对股民而言,对货币政策以外的一些政策关注程度更大。2001年8月6日,由国有股减持和清理违规资金等因素引发,两个“黑色星期一”接踵而至,沪、深指数一泻千里,一发不可收拾。
2003年10月下旬,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两市指数自谷底开始攀升,三个来月的时间,收复了半壁江山。2004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周,股市惊现“红色星期一”,成为由降转升的转折点。究其原因,有停止减持和印花税下调等所谓“利好”因素影响,更重要的因素是16届3中全会明确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做出了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决定。
今年上半年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最为频繁、幅度最大的时期。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四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同时还降低利息税。但这些都没有对股市产生明显影响。倒是财政部5月30日凌晨“出其不意”地宣布自零时起上调印花税税率导致沪深两市曾同步大跌。由此看,倒是税收政策或其他监管措施比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影响股市的走向。
或许,这也正是中国股市尚不成熟的标志之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潘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