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反洗钱侧重预防 已建立惩罚机制 反洗钱要以金融机构为主体 -中国产品近10年给美消费者节省6000多亿$ 外企出口58%以上产品 -上海外资投资回报率高出全国平均数3% 成都外资使用领跑中西部 -房地产协会建议征物业税 深圳或试点 7月北京房价达今年最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启动 将加强气候变化法规标准建设 -沪指开盘即破5000点 加息不动摇牛市 股市运行基础更加健康 -环保总局保监会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 中石油中石化质疑 -上海最低工资调整为每月840元 专家:价格上涨3%工资应涨5% -中国GNP仅占世界5.5% 水泥消耗却占54% 森林缺乏致六生态危机 -我国廉租房扩容时间表排定
低成本避险 保资看好股指期货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随着上交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5家机构签署跨市场监管协作系列协议,股指期货的推出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一位市场人士透露,保险机构和社保资金将参与股指期货,主要是进行套期保值,但具体规模比例尚不清楚。

  物美价廉的避险工具

  “保险公司对于股指期货,我认为,一是肯定会参与,二是规模不会太大,三是以防范风险为主。”在采访中,招商证券罗毅利落地总结出险资参与股指期货可能奉行的“三原则”。

  他特别强调,保险公司参与股指期货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利,而是避险。“在股票市场上作差价不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长江证券张凡也认为,保险公司必定会参与股指期货做套期保值,一方面这是避险的好工具,另一方面交易成本非常低。

  “对比来看,保险资金通过正规途径投资股票,除去印花税不提,至少要交纳1‰的手续费,而参与股指期货不用缴纳印花税,唯一的费用就是0.5‰-1.5‰的手续费。”

  其实,政策上对于允许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也并非毫无迹象。此前,保监会就《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中允许险资进行“包括衍生工具在内的其他投资”就曾被认为是“为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作准备”。

  套期保值是首选

  保险资金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必定也与基金和券商的风格不同,套期保值的风险规避特征使它更像险资的宠儿。保险机构可以利用股指期货与股票指数之间价格变动的趋于一致性,在两个市场上同时一边买入另一边卖出同等价值的股票及期货,从而规避价格出现不利波动的风险。

  “基金也有资格做套保,但他们未必会做。”张凡表示,“基金允许用净值的10%来进行套期保值,可是他们更害怕踏空。如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业绩基准,再进行套期保值,可能会抵消利润,反而会亏钱。”

  “对于券商来说,受到的限制更少一点,操作也可能会更加积极,而保险资金出于安全型的需要,可能主要参与套期保值。”

  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保险总资产已达2.59万亿元,按照直接入市比例10%计算,理论上有2590亿资金可以直接投资A股市场。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资本市场非系统性风险,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是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对冲工具,保险资金参与套期保值可以降低风险,这也是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的主要目的,风险只能降低,而不能扩大。”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融资融券被看好

  虽然套期保值将成为险资参与股指期货的主要投资方向,东方证券王晓刚还认为,融资融券也不失为一种低风险的投资渠道。

  “保险资金在股票投资上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一级、二级市场上,通过参与IPO等方式低风险获利;二是通过指数化的均衡配置进行股票的长期投资;三是通过选股,进行一些积极的配置,以获取超过市场平均的收益率。在第二种投资方式下,保险机构会长期持有大量股票,因此是理想的融资融券业务的供给方。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很乐意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收益。”王晓刚分析说。

  不过,市场人士同时指出,考虑到风险问题,即使融资融券业务被放开,短期内在规模和范围上也会有严格的限制。(饶婷婷)

来源: 证券日报

图片新闻:
特大暴雨袭击湖南 湘江支流水位猛涨 27万人转移240万人受灾
全国失地农民有4000万 且年增300多万人 易形成新贫困人口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