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专家认为:央行再加息并非针对股市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2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天之内同时使出两大调控“武器”,足见央行金融调控的决心。但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此举并非针对股市,而是防止整体经济过热,调控对整体宏观形势的心理作用将大于实际作用。

调控是综合性的

央行称,本次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认为,央行的调控目的,还是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以及抑制不断增长的资产价格泡沫。

的确,经过数次金融调控,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未见明显改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当月信贷增长4220亿元,同比多增1058亿元;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0%,至此,CPI已连续两个月涨幅超过3%。通货膨胀的苗头正若隐若现。

“这次调控不应该是针对股市的。”上海交大管理学院证券金融研究所所长杨朝军认为,目前通货膨胀上涨已经超过储蓄存款利率,利息偏低已给外界带来剥夺全国人民财富的印象。相对来说,这次调整对资本市场影响不会很大,股民不会因为0.27%的利率上调就不进股市。

上海睿信投资公司董事长李振宁也认为,调控不是针对股市的,而是为了缩小贸易顺差。“加息本身是促进人民币升值的,而人民币加速升值对股市又是利好。目前除了加息外还采取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的做法,这两个举措有对冲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加息是针对投资、物价指数、外汇储备、流动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他认为,这次加息对股市的影响并不大。

两大措施均符合预期

专家认为,两大政策工具运用后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原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19日明确表示,调控政策对于整体宏观形势的心理作用将大于实际作用。在我国目前实际利率为负、外贸顺差巨大的情况下,这对整体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会有太大影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也认为,央行此次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符合预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据测算,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将回收资金约1600亿元人民币。这仅相当于目前我国一个月的贸易顺差。因此,我国主要由贸易顺差引发的流动性大量过剩的局面,短期内仍难得到明显缓解。换言之,金融调控只是刚刚开始。

来源: 信息时报

相关文章:
准备金率上调后不排除加息可能
周小川:央行要监控资产价格 目前不便讨论加息
中国股市 人民币升值 加息面面观
4月居民存款创历史最大降幅 加息脚步临近
CPI是否还会继续上扬 加息能抑制上涨吗
居民存款创历史最大降幅 专家认为加息脚步临近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 加息预期进一步增强
中国央行宣布加息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新一轮加息尘埃落定 房企盈利能力再度削弱
央行2个月内2次加息 房贷利率浮转定需求急升
一季度寿险业务收入增18% 加息预期考验持续能力
加息再触理财“神经” 基民股民心态渐显犹豫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