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价或再创新高 对中国粮价的影响分析

2011年05月17日08:5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国际粮价 国际 粮价 粮食 粮食价格

内容摘要:2010年的国际粮价飙升尚未出现拐点,未来还有一定上涨空间,可能会再创历史新高。虽然我国粮价相对国际粮价具有一定独立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粮食价格逐步市场化,加之预期效应和比价效应的作用,国内粮价和国际粮价的关联程度趋于增强。国际粮价维持升势仍可能给国内粮价带来输入性压力。从中长期看,我国粮价将在较长时间内面临成本推动型涨价压力。从短期看,我国粮食供求是“紧平衡”,粮食市场参与主体普遍存在涨价预期,粮食生产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快速转化为粮价上涨动力。国内外多重因素相互叠加,今年我国粮食上涨压力仍应引起重视。

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3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比2010年6月份高出 67%。目前来看,国际粮价仍具备上涨的动能,未来可能再创新高。粮价是“百价之基”,是控通胀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粮价一直在稳步上升,本轮国际粮价快速上涨是否会加剧我国粮价的涨势,从而使我国防控通胀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粮价可能再创新高

国际粮价的上涨具有周期性,最近的两次国际粮价上涨间隔时间大幅缩短,波动频率显著提高,波动幅度非常剧烈(见图1)。

图1:联合国粮农组织监测的全球谷物价格指数(月度)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

1、近两次国际粮价飙升难以从供求基本面得到合理解释

世界历史上的粮价飙升引致粮食危机大多是由气候、自然灾害引起粮食减产所导致。200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急升的成因与2007-2008年国际粮价暴涨的成因大致相似,均有全球粮食供求偏紧、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粮食减产、生物燃料需求增长、各国颁布粮食出口禁令或争抢囤积、粮食能源化导致粮食价格随着石油价格上升而上升、全球流动性泛滥等。不过,从粮食供求来看,在这两次国际粮价暴涨中,虽然也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的因素,粮食总体供求偏紧,但世界粮食总产量并没有大幅降低,粮食供求也并未出现大的缺口,且期末库存均超过17%-18%安全底线(见表1)。供求因素在这两次国际粮价上涨中确实发挥了作用,但粮食供求只是偏紧,并不是严重失衡,所以基本面因素并不能合理解释国际粮价为什么会在最近的两次上涨中,涨势如此之猛,涨幅如此之大。

表1:全球谷物市场供求状况 单位:百万吨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估计

2010/11预测

产量

2019

2132

2286

2262

2236

供应量

2489

2557

2704

2766

2764

利用量

2072

2141

2192

2234

2278

贸易量

257

272

282

276

274

期末库存量

425

418

501

528

481

世界库存量/利用量(%

19.8

19.1

22.4

23.2

21.0

注: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11预测为2011年4月7日的最新预测

2、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在国际粮价急涨中的作用明显加大

粮食是生存必需品,也是一种商品。按照经济学理论,商品价格由供求决定。但近些年粮食的一些新属性越来越明显,粮食供求基本面因素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力被削弱。一是粮食的能源属性。21世纪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与人争粮。粮食能源化使得粮食的工业化需求快速上升,也使得国际粮价与国际能源价格(主要是国际油价)上涨变得极为相关,出现粮油价格互推的乱象。二是粮食的金融属性。21世纪以来,全球货币供应快速扩张,全球利率加速走低,美元汇率步入漫漫熊途,这一金融现象被称为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粮食金融属性增强。在最近两次国际粮价暴涨中,均有大量国际投机资金涌入国际粮食市场,以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等为导火索,借机推高国际粮价的现象。三是粮食的战略属性。粮食是生存必需品,“无粮则乱”,各国都高度重视自身的粮食安全。当粮食减产、粮价暴涨时,各国会加紧限制出口或在国际市场上抢购囤积。同时粮食也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战略手段,即通过粮食援助或粮食贸易,达到影响甚至控制他国的目的。这方面典型例子是美国。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垄断全球80%粮食贸易的ABCD 四大国际粮商中,有三家是美国公司。正是在掌握世界粮食命脉的基础上,美国将粮食战略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在最近两次粮价飙升中,正是由于粮食以上三大属性的强化,使国际粮价的波动超越了供求基本面,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成为国际粮价急涨的重要推手。

3、“后危机”时代,国际粮价涨幅可能再创历史新高

目前国际粮价涨幅还没有超过2007-2008年,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粮价的上扬速度要快于当年。与“危机前”相比,“后危机”时代存在中东-北非冲突和日本大地震等突发事件,而且推高国际粮价的国际政治和金融因素较2007-2008年更为充沛,因此,当前国际粮价上涨动能要高于2007-2008年,未来国际粮价上涨还有一定空间,可能会再创历史新高。

(1)2011年全球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生物燃料对粮食的需求依然旺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预计,2010年世界谷物产量下降1%,而世界谷物利用总量预期将比2009/10年高出2%,达创纪录水平,致使库存量下降。2011年结束的作物年度的世界谷物库存量预计将减少7%,使库存量与利用量之比降至三年来的最低(见表1)。

2011年美国鼓励发展生物乙醇的税收抵免政策依然有效,同时恢复每加仑生物柴油1 美元税收抵免的政策,因此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使用量以及生产生物柴油的大豆使用量都将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11/2012 年度美国用于生产生物乙醇的玉米将继续增加至50 亿蒲式耳的创纪录水平。普氏能源咨询机构预计,2011年美国的生物柴油产量将达8亿加仑,创历史最高纪录。

(2)中东-北非的动荡局势可能使油价和粮价共同上涨

在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非洲和中东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曾发生社会动荡,群众游行示威抗议粮价上涨,部分国家还发生骚乱。但当前所发生的中东-北非动荡的级别要远高于当年。目前突尼斯、埃及政府倒台、政权更迭,巴林、也门出现大规模的游行和冲突,利比亚已处于内战之中。中东-北非地区是全球原油的主要产地,这一地区的动荡为市场的投机和炒作提供了概念,导致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目前中东-北非动荡局势仍在发酵,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被波及和传染。国际油价上涨势头可能因此而继续高歌猛进,并带动粮价共同上涨。

(3)受灾害影响,日本可能将进口更多的粮食

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及第五大小麦进口国,日本对国际市场谷物进口量的变化,将对相关商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日本每年进口大约1500万吨的玉米,以及分别300万吨的大豆和小麦。日本地震、海啸和和核泄漏三重危机对日本粮食种植环境破坏严重。一方面日本东北部有众多农业大县,海啸和地震损毁和吞没了大量的农田,海啸还会引发土地盐碱化。另一方面,核辐射对土壤、地下水等的污染使日本国民担忧日本本土粮食的安全性,不肯食用本国出产的粮食。目前市场预期日本将进口更多的粮食,因此未来粮食市场料将偏紧,这将提振后期国际粮价。

(4)后危机时代,国家间矛盾冲突上升,国际协调更加困难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呈现出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双速复苏”的不平衡局面。各国经济基本面的“冰火两重天”使得各国经济政策明显分化,矛盾和冲突增加,国际协调和合作难度加大。而且粮食属于生活必需品,事关人的生存,一旦国际粮价暴涨,各国为保证国内供应会展开“抢粮大战”,这时希望借助G20或其他国际协调平台来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国际粮价过快上涨的问题,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也是基本无望的。

(5)后危机时代,全球货币条件的宽松程度更超危机之前

美日欧等选择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全球货币条件极度宽松,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危机后美国执行零利率及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日本基准利率也是历史最低,而且为应对地震灾难,日本央行已向国内金融系统注入数十万亿日元的巨量资金。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资金成本变得极其低廉,也使大宗商品市场投机性增强。二是危机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表现远差于危机前,实体经济所吸引的资金量要远逊于危机前。在社会资金的可得性高于危机前的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量较危机前反而要低,社会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的积极性较危机前要更高,金融资本推高国际粮价的动力也更强。三是伴随美国执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也在走软。对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而言,弱势美元无疑是涨价的重要理由。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