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实录]汪同三:亚洲金融危机后对经济影响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汪同三:我想结合我的工作,谈谈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应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不少的影响,要想谈全了的话,像汤敏一样列出七八个陷井,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的,我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我想谈两点自己有体会的看法。一个是关于投资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宏观调控的问题。我准备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这张图是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从53年新中国建立不久,到2006年,投资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社科院有两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刘国光和董辅初,他们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研究中国的积累率,到底多少应该是合适的,他们的结论是25%-30%,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投资(积累)率的变化波动是非常大的,最高的点大概是在这个地方(图),50%多,最低的点是在这个地方(图),只有16%。什么时候是50%多呢?是58、59年,三面红旗大跃进,头脑发热的时候。最低的时候,是60、61、62年,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在中国的专家的时候。投资率的高低,如何解决投资的问题,不仅是改革开放之后遇到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

今年,2007年大概是55%没有问题,这是简单的拿现价比,总投资去比现价的GDP。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我们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开始采取投资导向的扩张性的政策,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连续多年了,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的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三年、五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什么时候是一个头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资本形成率图(见图),比我刚才说的比例要低,但是上升的趋势是明显的,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资本的形成率是在明显的上升。

改革开放之后,从八十年代开始时候,国家计委提出按照投资率30%来制订“八五”计划。但是实际情况是80年代以来我们没有一年投资率是30%,都在30%以上。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很大的冲击,我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抵御冲击的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是投资导向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国家拿了钱搞项目、搞投资。这样投资导向的政策,就造成九十年代后期之后我们的投资率明显上升。如果简单的比,我们现在的投资率已经跟58、59年一样了,甚至趋势还要上去,只要我们现在保持投资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那么这个趋势还会延续下去。

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图(见图),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来九十年代后期,甚至到2000年、01年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消费,图中深颜色的部分是,消费增长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浅颜色是投资增长对GDP的贡献,蓝色部分是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了一个变化,亚洲金融危机头两年的变化,还主要是靠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也是由于扩张型的财政政策,现在使投资增长成为GDP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了。这是不合适的,怎么扭转这个问题,我建议汤敏先生,这个算不算陷井呢,是中国独特的特点?还是这些中收入向高中收入转变的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

韩国七十年代转变比较快的那几年,投资是比较高的,但是绝对值没有我们高,持续的时间也没有我们这么长,日本在六十年代实现经济倍增的时候,也有投资率高的时候,但是绝对值没有我们高,持续的时间也没有我们长,这么搞下去搞到什么时候,才能发生下一个转变呢?当前我们遇到的问题,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个不良循环(见图)。

现在我们宏观经济面临着什么呢?面临着投资增长过快,货币增长供给过快,外贸、外汇储备双顺差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说银行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行动不利,但是单纯的指责银行是不对的,这些问题是互相联系的,在整个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一个不良循环,这个不良循环初始点是过度投资,过度投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开始实施投资导向的财政政策,2003年出现了问题,因为2003年第一个季度GDP的增长率超过10%,我们是不是要踩刹车,刹车就自己就来了,那就是非典,到了第二季度,GDP增长只有6%多。

从当时的数据可以看出来,非典来了之后,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跌下来,我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贷款放松了一些,投资增加了一些。本来连续多年的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正使投资加快增长,非典来了又加了一把火,这样就出现了2003年底到2004年,出现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然后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2004年、05年流行词就是产业过剩,国家发改委有材料说明各部分的产能过剩状况,但是到了2006年下半年,产能过剩好像不见了,谈的不多了,哪儿去了呢?有两个出口,一个是扩大投资,2005、06年每一年都是第一季度投资增长快。还有一个出路就是扩大出口,扩大出口的结果就是外贸顺差增加,外贸顺差增加后就把球踢到银行,银行按照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要把这些外汇换回增发基础货币,虽然银行采取了很多对冲措施,但是毕竟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流动性过剩以后,一方面地方政府有投资的积极性,又赶上政治周期,07年要开十七大,地方政府有加速经济发展的热情,他们要上项目,说的不好听一点要搞政绩,需要贷款,商业银行又有欲望多贷款出去,造成进一步的投资扩大。我们解决产能过剩的两个出口,最后循环回来都是增加投资,这样使得未来会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如果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还是这两个出口的话,这就是一个不良循环了。这个不良循环的存在,应该说还是和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有关系的。这是第一个问题,关于投资。

第二个问题,关于宏观调控。亚洲金融危机对于宏观调控也有很多的影响,先看这张图(见图),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宏观调控的过程,大的宏观调控有这样几个。一个是1984年、1985年的一次经济过热,第二个是88年、89年的这样一次经济过热,第三次是93、94年的一次经济过热,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那时候讲的宏观调控,都是讲怎么样压投资、压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冲击,就是告诉我们宏观经济运行不仅有通货膨胀,还会有通货紧缩,九十年代后期这一段,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搞宏观调控的时候要注意通胀和通缩两个方向,和以前的宏观调控就不一样了。

所以从2003年再一次进行的宏观调控时,我们就聪明多了,效果也是比较的理想。大家看这三根线,红线是经济增长速度,黄线是投资,白线是消费,在2000年的时候可以看出来这三根线的数值差不多,2003年这三根线明显分开了,投资一下子增长到27%了,这是我们当时出问题的一个真实反映。再接下来我们开始新一轮宏观调控,目的有三个,第一个目的是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第二个目的是把过高的投资增长压下来,第三个目的是扩大消费行为,目前来看这三个目标都实现了,红线保持稳定,而且不断上升,在10%以上,黄线是在不断的下降,下降到2006年是24%,而消费白线多多少少是有所上升的。

从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如果看这三根线的话,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跟我们对宏观调控的深刻认识是有关系的,当然这三根线还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目前看来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是过快的。接下来就是宏观调控常态性的问题。以前我们说宏观调控,大概有两条,一条是宏观调控或者是政府干预,是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经常要做的事,是偶尔为之。还有一个,政府的干预,主要是在总量上。那么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于那两个信条都了新的认识。一个是宏观调控不是再偶尔为之?而变成是常态的了,伴随社会主义的整个初级阶段。另一条,从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讲的是有保有压,不仅是总量的问题,而且有结构的问题,结构甚至是更重要的,这些都是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宏观调控出现的新情况。

从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如果看这三根线的话,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跟我们对宏观调控的深刻认识是有关系的,当然这三根线还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目前看来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是过快的。接下来就是宏观调控常态性的问题。以前我们说宏观调控,大概有两条,一条是宏观调控或者是政府干预,是在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经常要做的事,是偶尔为之。还有一个,政府的干预,主要是在总量上。那么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对于那两个信条都了新的认识。一个是宏观调控不是再偶尔为之?而变成是常态的了,伴随社会主义的整个初级阶段。另一条,从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讲的是有保有压,不仅是总量的问题,而且有结构的问题,结构甚至是更重要的,这些都是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宏观调控出现的新情况。

现在流动性过剩,应该说是一个总量问题了,吴行长下午讲的时候,能不能回答我这个问题呢?(笑)。我们从2003年开始,都是讲有保有压,实际上这是一个结构性的宏观调控。现在流动性过剩以后,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怎么去认识宏观调控中总量调节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呢?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我想我就讲这些了,谢谢大家。

来源: 大洋网

相关文章:
十年再回首:亚洲金融危机的悲剧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 中国不会暴发“亚洲传染病”
亚洲金融危机已过十年 亚洲经济可否独善其身?
金融危机端倪显现 中国须居安思危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