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张五常:河南崛起要靠发掘古文化!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那天晚上在郑州大学讲话,气氛好,讲后同学提问长达一个又半小时。最后一题是主持先生提出的。他问我在中原走了几天(跑了西安、洛阳、少林、郑州),对这一带的经济前景怎样看。我毫不犹豫地回应:「只走了四天,还没有资料数据,但我的直觉感受很少错。可以说,中原正在复兴了。自徽宗、岳飞之后,中原衰落了近九百年,这复兴是个奇迹,把秦始皇的陵墓打开吧。」最后一句赢得掌声雷动,历久不绝。

是令人感慨的故事。中原在古代的繁华起于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此公统一了文字,从他到宋徽宗的一千三百年间,无论是经济或文化的发展,中原无疑是地球上的一朵奇葩,风风雨雨还是人类的骄傲。跟着南宋迁都杭州,中原一直走下坡,不堪回首。十一年前到过西安,市区破落,除了几项古迹没有什么看头,使我联想到在日本复制的京都,相差那么远,悲从中来。

十年人事一翻新,今天的西安繁盛了不知多少倍。可能因为发展得太快,旧的还有古味,可取,新的有气象,也可取,但半新不旧的很有点乱来,难看。工资是低廉的:指导交通的员工月薪五百,大学的清洁工人月薪三百。没有听说有什幺工会投诉,好的,自力更生,他们会打上去。

从西安到洛阳,右边遥见武侠小说中的华山,极具气派,希望有一天到华山去走走。洛阳我赞过了,不再说。从洛阳到郑州绕路,经过少林寺。又是发神经!据说不是少林和尚经营的,那里有少林武术学校八十三间(教读书识字的,也教武术),学生五万多,其中二千多来自外国。到过少林学武,就是没有进入过寺庙,没有跟和尚握过手,也可在名片上说功夫出自少林,那些动不动需要数百功夫临记的电影,会优先考虑吧。中国的功夫有没有实际的打斗用场,众说纷纭,但好看却是事实。看奥运的什幺拳赛、剑击、摔跤之类,难看之极,闷得怕人。只有中国的功夫潇洒利落,比花式跳水还要好看。

郑州的楼价比洛阳的刚好高一倍。只听这个数字,我就知道郑州是今天中原的经济龙头了。据说是交通总汇使然。郑州人口九百多万,清洁,是大都会,高架道上的多彩灯色,彷佛走马灯,可以参加世界赛。

不幸的是开封。北宋时,开封(称汴州)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城市,人口一百五十万。同样的市区面积,今天人口只七十五万(十年前不到五十万)。发生了什幺事?解放前,黄河历代泛滥为患,自南宋起防灾不力,以致昔日的宫殿不仅埋在地下,再因为经过盗者挖掘,今天在湖下了。

这些日子郑州的兴起靠交通中枢,但西安、洛阳、少林等地方的急升,古文化与古迹有大助。《清明上河图》不是胡乱画出来的,开封今天落后于人,显然因为黄河无情,水患把那里的古迹淹盖了。结论清楚不过。中原的复兴要靠古文化与古迹。人类不容易忘记以往,更可以因为以往的文化有厚度而感到骄傲,对自己尊重一下。算我孤陋寡闻,论文化厚度,我想不到地球上有哪一处比得上神州大地的中原。

所以我认为,秦陵打不打开由读者争论下去,但其它的古迹要尽量发掘,悉心保护。要知中原不是沿海地带,水源远不及长三角或珠三角那样充足,冷热气候也非上乘。有的是古文化,深不可测的。文化是人类的智能,足以炫耀的感受是一种生产力。

人类历史上,衰落了多个世纪而复兴的,有其它例子吗?有的:意大利的文艺中兴。也是古文化救一救!作者:张五常

来源: 荆楚网

相关文章:
张五常:何谓自由经济?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