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之痛
今年5月,“明年我国室内公共场所将全面禁烟”成为中国的热门话题,但昨天波澜再起。卫生部官员称这条新闻是媒体误读,“卫生部只能管医院,要求全国医疗机构明年室内全面禁烟”。
在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前夕,这条“被误读”的新闻背后,是中国控烟的尴尬现状。2003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77个签约国,承诺2011年1月9日起在包括室内办公场所在内的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签约7年后,中国总体“履约”情况如何?为何举步维艰?3.5亿烟民、5000亿元的烟草税、还有号称2000万的烟农生计……让控烟这场“健康运动”上升到错综复杂的“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再过220多天,就是中国控烟迎接世卫检阅的“大限”。控烟会否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向世卫承诺:2011年1月9日起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大限”临近,全国人大至今无立法计划
□巨额烟草利益导致部门博弈,卫生部“孤独地跳了出来”
□深圳12年未开出一张罚单,广州借亚运推动立法
□兑现全国公共场所禁烟的承诺,实际上很难。甚至全国实现公共场所禁烟,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大限”来临
部门利益博弈
一根燃烧的香烟,是个关乎中国国际形象的大问题。
2003年11月,中国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77个签约国;2005年2月27日,公约正式生效;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批准了该公约,并于10月正式向联合国递交了批准书。
“按公约要求,2011年1月9日起,我国应在包括工作场所在内的所有室内公共场所、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公共场所完全禁烟。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乃至全世界作出的承诺。”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卫生厅副巡视员黄晓军说。
但显然,目前中国“还没准备好”。
对此,世卫组织曾“提醒”过中国。在2008年11月于南非德班落幕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上,中国“荣获”“脏烟灰缸奖”,颁奖词是“宁要漂亮烟盒,不要公民健康”———因中国代表团在讨论关于烟草包装警示语的实施准则时,对在烟盒上印刷提醒消费者吸烟会得肺癌、使新生儿患疾病等主题的警示图片“表示反对”。
比起签约时的积极,中国控烟为何如此艰难?在6次公约政府间谈判中参加了5次的国家控烟办公室主任杨功焕直言,“牵扯的各部门利益太多了”。
记者了解到,首次进行公约政府间谈判时,卫生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均派了代表,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牵头,该司与烟草局无直接关系,中国在谈判中表现积极;尔后,谈判改由直接分管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发改委经济运行局负责,仍较中立;2008年大部委调整,国家烟草专卖局主管单位成了工信部,而目前领导中国履约小组的正是工信部而非卫生部,“形势就变了”。
杨功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援引彼时形容中国控烟形势的一个比喻,叫做“狐狸坐在鸡笼里讨论如何保护小鸡。这样一个情况,控烟当然控不了。”
面对履约日近仍不见起色的控烟形势,卫生部终于在去年“跳了出来”,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和武警部队后勤部印发了《关于2011年起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军地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至少50%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建成无烟单位,确保2011年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目标。
黄晓军认为,是时候“背水一战”了,“卫生部规定是一方面,但中国若签约又无法履约,将失信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