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防灾减灾 普通民众需参与
许永丽:是不是说它也凸显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呢?
于新文:对,你说得很对。我举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比如2008年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很严重,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处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协力配合,我们对防范这种灾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现在反思,在一开始,可能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因为雨雪冰冻灾害是大范围的,不仅仅影响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省,所以往往省与省之间,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这种联动和沟通,在雨雪冰冻灾害的初期可能会存在一些联动问题。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16.5亿元。(资料图片)
那么现在就是要通过国家层面的预案建立联动机制,再遇到类似这种重大的灾害,国务院就要启动国家应急指挥机制,统一领导和指挥,这就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整体效益。
我想关于防灾减灾工作实际上主要还是政府主导,这种政府主导很重要的一点还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防灾减灾的很重要的责任,因为本身灾害是发生在各地的,所以应该说这个责任也就更大了。
许永丽:那这个《预案》对于各个相关部门和一些社会公众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要求呢?
于新文:《预案》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到预案的启动,再到灾害的处置和恢复重建的一个链条,可以说这个链条是比较完善的。也就是说,气象部门根据科学的判断对某一种灾害作出预警,各部门各地区在收到预警后做出综合判断,采取相应行动。比如说交通部门,在收到暴雨或者暴雪预警后怎么来处理,再比如防洪,收到台风预警后怎么来处置。
通俗的讲,就好比只要亮一个信号,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根据其所关联的影响程度来决定如何启动应急预案。有些时候,比如大雪,在冬季对农业是有好处的,那么农业部门可能就不会启动预案,但是交通部门就要行动起来。这样就建立起了以预警信号为引导的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这就可以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各自进行判断,从而也让我们各级政府可以根据灾害影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自己的应急预案。所以我觉得这次预案的很好的特点是建立了一种联动的机制,提高了更高的效率。
主持人:那说完了这些地方政府、各级部门的职责,我们最关注的,也是网友最关注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这份预案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我们在见到了这些灾难天气之后,我们要怎么来应对?这个《预案》里有没有说?
于新文:你这个问题谈到的就是社会参与的问题,对防灾减灾来讲,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部门的事,对普通社会公民个人也是有责任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打雷闪电,政府、气象部门有责任提醒公民,但是公众自身也要有防范的意识,这也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比如我们这两年通过对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因雷击伤亡的人数就大幅度下降了,这也是社会参与的有效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还是要关心气象,多听一些,看看当地的气象部门是怎么来进行预警或发布这些预告的,这样我们个人就可以有效的防范。因此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仅仅是只发给政府、发给部门,而是要通过社会来发布。在政府、部门动员起来的时候,公众也可以根据这个预警信号来做好安排和防范。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作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
于新文:其实气象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的起因是灾害性天气,比如说地质灾害、洪水是因为降水过多而造成的。温家宝总理在12月11日视察了中国气象局,对气象工作提出了四条要求,第一条就是要作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要注意,他说的不是天气预报,他指的是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工作不仅仅是要对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还要对它可能发生的或者引起的灾害进行评估。比如一个台风来了,它登陆的地点在周围会引起多大范围的影响,包括灾害程度、需要人员转移程度等,这就需要作好灾害的预估。
另外,在我们防范灾害的时候,因为有些灾害经常在一个地方发生。比如台风就经常发生在东部福建、广东等地,台风登陆也是有规律性的,所以这时候就要根据常年的统计,做好灾害的区划。而西部主要是防范一些冬季的灾害,包括一些大风、寒潮等。所以我们要作好灾害的预报、预测、预估。
第二是要作好灾害的区划。灾害发生后我们还要作好评估,指灾害到底造成了什么范围的影响,这就对民政部门实施救灾救援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