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北调“江”水、治理沙漠、开发藏电、迁移人口等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六大构想。
主要设想:从长江下游向华北平原增加调水350亿立方米/年,经华北向西北调水650亿立方米/年;同时将黄河上游径流量年均200亿立方米分输给西北干旱缺水地区;将腾格里、浑善达克等六大沙漠沙地改造成为可人居和可开发利用之地,为将来常规能源短缺时代大规模地开发太阳能发电作准备;开发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等大江的水电能,新增年发电量3784亿度;在西北地区新增耕地5200万亩,在黄淮海平原新增耕地1500万亩,给浙闽粤三省安置西部移民特批农用地转经济开发区用地300万亩,以150万元/亩的价格出让大中城市周边的基本农田300万亩;组织迁移青藏高原上生态脆弱地区和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人口1925万人;新增长期就业岗位2287万个。
新理念:加强环境建设!以长江下游之水反哺长江、黄河源头;保护青藏高原上的冰川;缓解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预防化石燃料短缺;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
关键词:“江”水北调 “河”水分流 治理沙漠 开发藏电 迁移人口 开发太阳能发电
如何缓解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如何盘活土地资源?如何预防能源短缺?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笔者现提出加强环境建设的六大构想,愿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五大突出问题
就环境、资源、人口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五大突出问题:
一是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春季节常刮大风,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大量地增加,超越水资源承受力过度农垦,超越植被自然恢复力过度放牧,致使腾格里等大沙漠不断地向四周扩展,以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碧绿草甸竟北风卷地沙漫天。北方网于2001年12月14日刊发的《中国沙漠面积扩展速度每年相当于一个县面积》一文披露,“中国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管理中心副主任胡培兴警告说,中国土地沙化非常严重,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县的面积。”《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披露,“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另有多位研究人员在网上发布文章指出,建国后几十年来我国虽大力植树种草防沙治沙,但其结果却是“局部优化、整体恶化”!其主要原因是每一棵大树都是一部抽水机,在不给干旱地区调入水量的条件下扩大植树,导致干旱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致使植树造林往往是种活一小片、沙化一大片。
二是青藏高原冰川退缩。新华网于2006年12月29日刊发的《青藏高原冰川消减加速,到2050年面积将减小28%》一文报道,“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遥感部主任方洪宾介绍说,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近年来有加速消减的趋势。”据贾立君、颜园园撰写的《撩开青藏高原的面纱》一文披露,“据科考队队长姚檀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介绍,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上冰川储量年减少52.77立方公里至586.94立方公里”;“西藏草地有退化迹象的面积已达4266.7万公顷,其中严重退化的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0%左右”;“由于草场过度超载、大量挖药、采矿等行为,使青海省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到全国沙漠化总面积的21%”;“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天津告诉记者,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使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水塔、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调节器,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已构成严重的威胁。
三是我国化石燃料可采储量不多而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于2006年8月2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所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节约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说,“按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2005年我国煤炭产量达21.9亿吨,比2000年翻了一番,仍不能满足需要。石油净进口量由2000年的0.76亿吨,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1.43亿吨。能源消费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尽管近期中石油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了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1.84亿吨,原油进口1.45亿吨)、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北部(在1245米深水的海底以下183—201米处)成功钻获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但化石燃料越采越少、越采越难、越来越贵的趋势已不能逆转。
四是建设用地需求旺盛而耕地保有量已逼近极限。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16亿人,据国土资源报于2007年4月30日刊发的《18亿亩耕地红线能守住吗》一文披露,“到2030年,如果我国粮食完全自给,需要耕地19.47亿亩,如果实现粮食95%自给,需要耕地18.5亿亩”;为了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逐年提高,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每年百分之几的增长,若按2006年国内生总值20.94万亿元、2007年增长目标8%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例较高的深圳市2006年建设用地产出GDP率约7.1亿元/平方公里匡算,2007年全国约需新增建设用地2359平方公里(354万亩),据此推测,即使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估计今后二十年中仍需要将数千万亩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而据国土部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7亿亩,2006年度全国净减少耕地460万亩。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是各省、市、区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必须在本省、市、区内实现占补平衡,但众多地区以劣质地、不可耕种地、验收通过即成沙荒地为平衡占补的现象严重,若不向西北地区调水并在那里垦荒,“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也许几年后就被崩断,或者是名存实无。
五是劳动力就业岗位缺少。目前,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广大的农村,三个人的活儿五个人干的现象比比皆是。《东南商报》2006年11月28日刊发的《养老金账户亏空8000亿元》一文中报道,“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后几年,中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口都将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1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在农村,尚有一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我国数亿农民之所以收入低,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低;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众多企业主给民工的劳动报酬太低。美国也是一个农业强国,据中国社科院陆学艺博导著述的《“三农”新论》一书披露,1997年,美国在一产就业的劳力仅为3%,而我国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50%。这足以说明,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不是充足了,而是缺口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