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聚焦世界环境日:“先污染后治理”走不通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0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冰雪消融 后果堪忧

预计15年后我国经济总量翻两番,而污染负荷可能增加4至5倍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立,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更是责无旁贷,中国政府和民众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从征服珠峰到保护珠峰,从保护“母亲河”到“长江行动”,从随手关灯到不随地吐痰;从政府到民间,从老人到小孩,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和自觉,更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保护环境自觉拒绝污染项目,发展环保产业。但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去年全国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增长速度,“十一五”计划确定的重点流域治理污染项目有47%的计划投资没有落实。值此“世界环境日”将临之际,我们特推出此刊,呼吁更多的人们关注环境问题,探讨环境保护之道。

——编者

太湖警示

天灾可防人祸难挡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仿佛是要给人们一个提醒,连年如约而至的太湖蓝藻今年提前登门,并且来势汹汹,破坏力巨大。

从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据介绍,当日上午开始出现市民抢购,到晚上货源就发生紧缺。一些小商店的纯净水也是一瓶难求,少数经营户还趁机提高了价格,原本6元一桶的纯净水被卖到了10元。由于不少市民担心用变质水做饭影响健康,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品种的饮料,也有不少市民开始排队买面包。

各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长期研究显示,太湖生态系统结构正迅速恶化。生态专家们指出,太湖沿岸严重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染引发了这场水危机。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太湖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是排入的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太湖外部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

工业的高速增长使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大量污染沿着河网源源不断注入太湖;农业面源污染也在加重,太湖流域每公顷耕地年均化肥施用量已从1979年的24.4公斤猛增至现在的66.7公斤;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污水通过防洪管网直接排入河流;过度的围网养殖正使太湖走向沼泽化,严重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和自净化功能。

无锡水环境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近年来我国环境事件频发。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

环境问题

祸在当代殃及子孙

多年来,我们一直讲“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但很多人的意识里,却恰恰存在“子孙自有子孙福”的观念。太湖事件中人们表现出的脆弱,则给我们发来了明确的信号:环境问题已经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危机!

2005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掀起了3次环评风暴,尤其是今年的“区域限批”震动很大。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指出,“区域限批”所取得的成效,比以往任何一次环评执法都更加明显,因为这个区域如果有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的环境违规造成污染,区域限批政策将导致它整个区域的全部的项目得不到审批。这既解决了一些遗留的严重环境违法问题,也直接冲击了一些地方“短平快”、“惟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但潘岳同时指出,应该很冷静、很清醒地看到,3次环评风暴,包括“区域限批”在内,都只是局部的成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在“区域限批”的3个月内,高耗能、高污染的六大产业又增长了20%。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从6亿到13亿,增长了1倍;而可居住土地由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从60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减少了一半。目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达到2600万吨,超出环境容量1倍;酸雨的覆盖率达到国土的1/3;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90%流经城市的河流严重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患上呼吸道疾病。潘岳预计,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发展下去,随着15年后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4至5倍。所以这不仅涉及子孙后代,也是我们这代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实国情

“先污染后治理”行不得

在历次环评风暴中,都有一些污染企业甚至是地方的重点招商项目被关停。这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的诉求产生矛盾,并导致各种不同论调出现。有人说,经济发展不上去,饿着肚子谈环保就是一句空话。

对此潘岳指出,一个污染企业虽然是几千人的饭碗,却可能伤害了周围几十万人今后几十年的根本利益。地方发展经济必须是又好又快,而不能只重速度、只重数字,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从根本来说,关停只是手段,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最终目的。

还有人曾经说过,英美等发达国家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也在不断降低。先污染后治理,已经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要发展工业都逃不过这一劫。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经过传统工业化这一阶段,可以先污染后治理。只要有了钱,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呢?

这种论调站不住脚的最大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的国情。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发达国家的1/30,而能耗是发达国家的6-8倍。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时候,能够回过头来治理污染,而我们根本走不到那个阶段,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也即在若干年之内,环境的危机和其它问题将夹杂在一起提前来到。

潘岳说,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比如绿色贸易壁垒等等,我们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的20年中集中体现。在这种前提下,“先污染后治理”这个路子在我国根本走不通。(记者 王海)

来源: 市场报

相关文章:
国务院加速节能减排产业化 环境税正式提上日程
北京副市长:为保障环境部分企业将于奥运期间停产
北京环保投入十年累计1200亿 环境质量不断好转
07年6月股市发展环境展望:宏观面有望风平浪静
改善城市水环境 引滦向海河补水400万立方米
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 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央行:信贷环境仍"宽松"重点调控行业投资不减反增
潘岳:必须保障公众拥有更多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
关注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 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今年第一季度环境质量状况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