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甘肃小江南”的天水市,世界知名品牌嘉士伯的一家控股合资企业——奔马啤酒厂,十多年来一直向渭河排放污水,而且它还是当地唯一一家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近日,经媒体曝光后,奔马啤酒厂已被责令停产整顿。
嘉士伯天水污染事件,折射出我国环保执法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喊环保、抓环保;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的本性是趋利的。在地方政府种种形式的默许下,在环保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自然变成了只求财富不问责任的“赚钱机器”。可以说,是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不作为,或者即便有作为,却不硬不彻底,才导致了类似嘉士伯天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这也就引出我们要反思的问题:为什么地方政府监管会如此弱化?客观地说,许多地方环境恶化能到今天的地步,起始是缘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上的不足,以至于把环保长期边缘化。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而按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话说,其实是体现了“局部与全局的博弈、政绩与民生的博弈、大资本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监管弱化,原因很多。其中,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滞后就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环境政策法制还存在四个“软肋”: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一些地方领导干扰环境执法,存在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四是基层环保经费投入难以保障,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
高污染换来高增长使得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绿色增长”。正像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所说的那样,我们“要使环保政策和执行力像钢铁一样坚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样软弱。”(姜 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