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海外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属性 美拟与越南军演 南海升温 -7月CPI同比涨3.3%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警惕通胀反弹 -房价上涨过快地区被"去投资化" 京闲置土地宗数全国第二 -南方五省打响稀土保卫战 聚焦:"稀土王国"为何没有话语权 -奶粉雌激素检测标准将发布 食品安全需要杜绝"检测无门" -2000年以来十年是"最热十年" 中国参加"人造太阳"计划 -中国公安机关拉开"公关"大幕 裸官现象触及"信心"二字 -北京工间操具强制性 企业不履行工资集体协商最高罚20万 -我国现申遗热 花十几亿值不值 株洲投百亿建炎帝文化景观 -四季度部分高耗能企业将"被停产" 钢铁和铜产能过剩调查
首页>>社会发展>>人才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8 月 03 日 
关键词: 人才发展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人才工作 先进性建设 建设创新型 科学发展观 财政性教育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规划 人才支持 人才创新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教育人才体制改革。建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职业发展体系,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事业;完善教师治学体制机制,保障教师有效行使科研和学术自主权;完善教师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探索校长及其他管理人才科学选用制度,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教育家不断涌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转变基础教育方式,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着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育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联系,培养一大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满足首都高端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建立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国际一流培养体系,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建立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尊重研究人员的科研和学术自主权,保障研究人员自主选题、自主使用研究经费、自主控制研究进程。建立有利于人才自主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支持。鼓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团队的发展,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建立科学有效的支持办法,加强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

搭建支持人才自主创新的事业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资本、知识等要素融通结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发达的人才金融体系、人才知识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落户北京,加快实施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在双管高校、市属高校择优建设一批首都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外和本土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建设,构建世界一流的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研发平台。

建立和完善年轻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按照“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年轻创新苗子的发现、教育、培养和跟踪工作力度。整合“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和“科技新星计划”等后备人才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管理机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年轻创新后备人才联系办法,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年轻创新英才发现培育体系。建立青年英才培养使用工作责任制,保障青年人才健康成才、持续进步,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和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首都发展需要,持续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制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吸引政策,完善人才薪酬、税收、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

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步伐。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跨国跨地区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共建,促进各类人才融入国际竞争。加强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合作,联合建立一批研发基地,推动首都人才参与国际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一批境外培训基地,扩大境外学习培训规模。改进低龄出国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和服务方式,引导其学成归国和报效国家。

拓宽人才国际化平台。发挥首都总部经济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总部在京落户,延伸和拓展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渠道。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全国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国际人才市场。

全面建设人才特区。面向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所特需的各类人才,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改革示范区。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构建国内首创、国际一流水平的创业体系。繁荣区域创业企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发挥大师引领人才集群的作用。实施以领军人才为主导的人才群发展战略,围绕发挥人才领袖在人才群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赋予大师以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完善大师引领体制机制,确保人才集群不断形成和升级;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选送优秀人才、支持合作研究项目、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等形式,有序地组织本地人才群与本领域海外顶级人才群接轨,建立起国际一流的交流合作网络。

发挥产业集群促进人才集群发展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跨国公司、民营企业总部等落户北京,通过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带动人才集群的发展。支持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探索建立“中关村-硅谷-班德鲁尔”、“金融街-华尔街”、“北京CBD-曼哈顿”、“中影怀柔-好莱坞”等对口产业集群联盟,推动人才集群参与制定行业国际新标准。

建立健全人才集群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和规范产业集群内就业中介机构的运行,整合行业协会在人才集群开发工作中的作用。定期公布产业集群的人才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市场、人才供求信息,通过打造主题会议、俱乐部、知识产权转让网站和交易中心等交流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类人才在集群内部流动和成长。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加快央地人才融合。构建央地共建项目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中央重大投资项目落地,带动人才在京聚集。不断提高国家人才发展平台和品牌体系中市属成分的比重,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中建立市立学院或研究院所。依托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程项目及其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对口学习培训、双向挂职锻炼、课题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和中央单位在人才资源上交流共享,投资建设上合作共赢。

发挥首都人才资源对全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围绕建设“环渤海经济圈”,成立区域人才资源合作组织,加强人才资源战略合作,加快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进程。结合首都产业的区域转移,按照“人才+产业”的发展模式输出人才资源,实现人才紧跟产业流动、人才流动带动产业群发展。加大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间的人才交流力度,拓宽锻炼平台。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支持力度,通过挂职锻炼、交流任职、支边支教等方式输送人才资源,推动当地发展。

促进城乡人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衔接并轨,建立统一开放的城乡人才资源市场。制定城区与郊区结对帮扶政策,通过项目共建、挂职锻炼、支教、助医等形式,促进城区人才智力带动郊区事业发展;通过进修、向上挂职等形式,促进郊区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形成城乡人才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其纳入党和政府人才工作范围,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有关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人才发展的各种公共资源、激励人才成长的各项活动,向各类人才平等开放,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和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人才共同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建立和完善人才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优先保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卫生支出依法增长。在整合财政性人才投入资金的基础上,重点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以及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经费保障力度。

改革人才投入管理制度。探索人才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建立财政性人才投入经费用于人才本身的培养和激励制度,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和科研投入中直接用于人才培养和激励经费比例。市财政拨付项目经费中,在建立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的前提下,为项目科研骨干设立一定比例的自主支配额度。

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人才投入体系。在资金整合的基础上,设立首都人才发展基金。完善财政投入支持、贷款贴息、质押融资、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组织加大人才投入。探索建立人才投入的激励制度,形成合理的人才投入回报机制,激发用人单位人才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引进综合评价体系,畅通高层次人才落户北京的政策渠道,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改进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各类用人单位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落户需求,畅通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

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海外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社会保障体系。适当延长高层次女性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年限,给予其与现岗位同等水平的待遇。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提高城市环境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将“人文、科技、绿色”理念更加深入系统地贯穿到城乡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大幅提高城乡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以国际一流水平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探索跨文化的人才交流机制。以事业单位录用人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实践跨民族、跨国别用人制度,促进跨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努力形成多种文化背景人才共存共荣的宽松环境。

营建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引进、参与和创建国际赛事、节事、会议、论坛等活动,提高活动效益。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民间艺术团体来京演出和交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组织创办不同类型的休闲、娱乐和交流活动,形成各类人才间广泛联系的活动网络和体系。

构建广泛参与的社会环境。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引导社会力量加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首都吸引和凝聚各方英才的能力。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提高人才工作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探索党管人才实现途径,在统筹协调上加大工作力度。在宏观上,要在全市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统一完备的人才法规政策体系。在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上,要通盘考虑,科学设计,有效推进。

提高人才工作规范化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导各级党委开展人才工作,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把人才工作业绩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职责绩效的重要指标。推动制定《北京市人才发展条例》、《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人才健康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

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水平。建立市区两级人才工作定期例会制度,依据不同区县人才工作特点和需要,制定差异化指导意见,给予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延伸人才工作服务半径,完善对国际人才和非公有制领域人才的服务办法和服务方式。编制开发首都人才地图和人才需求目录,建立首都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

来源: 北京日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人才发展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六个指导方针指引人才培养方向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人才发展规划:取消医院高校行政级别
图片新闻:
美国拟造访RQ36小行星 2182年可能撞击地球(图)
央视过火配楼11日拆卸复建 将保持原设计风格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