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海玉树地震死难者的哀悼已有些日子,金军的“校园赈灾文艺巡演”计划仍停在策划书阶段。这并不影响他为实现计划继续努力。在校党委副书记办公室里,他指着策划书上的条目,向鹿明副书记解释每个细节的可行性。在校园小道上,他拦住校领导,竭力向他们阐释“文艺义演与赈灾报国”的意义。
春天的合肥花香四溢。中国科技大学校园绿柳成荫。在高校密度并不高的这座安徽省会城市,科大有着同城其他高校艳羡的优势,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常被外校师生视为榜样。
超常学生的“超常教育”
在夹着书本,行色匆匆,穿梭于图书馆与教学楼间的莘莘学子中,金军的面孔略显稚嫩。毕竟,刚读完高二就来上大学的他,从年龄来说仍是少年。
在一个被冠以“少年班”名字的学院里,去年,金军和他221名同学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接受一般同龄者难以企及的“超常教育”。
正因此,校外一些人认为金军他们是“天才”、“神童”和“未来的科学家”。他们据此推断:“少年班”学生多是行为与常人迥异的“书呆子”,或自理能力极差的“娃娃大学生”。
金军不以为然:书呆子会像我这样策划这个“吃力不一定讨好”的“赈灾义演”吗?
在科大东区校园,一幢掩映于绿林间的建筑物里,数百名金军这样被认为可培养成“国家建设所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孩子集中在这里,进行不同于一般大学教育的学习研究。
他们拥有很多其他学生难以拥有的资源和权利:可自由选择感兴趣专业,可在大学毕业时获得多个学士学位;大学阶段即可能参与硕士生导师的课题;可能因为某项研究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对话……
一个科大少年班学生说:上海交大与上海很近,但中国科大与纽约很近。
这样的“超常教育”实验可追溯到30多年前。1978年,11岁的谢彦波、12岁的张亚勤、13岁的宁铂都因“智力超常”来到这里。从那年开始,中国科大少年班教育延续至今。
中国科大官方统计显示,到2008年,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招生总数达1220人,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前16届毕业生590人中,64%获得博士学位,26.9%获得硕士学位。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IT领域,到国际学术前沿、工商、金融领域,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新”少年的多元化教育
去年九月,修葺一新的这幢建筑物大门入口处挂上了“少年班学院”牌匾,彼时“少年班”已成为今天的“少年班学院”。升格为学院后,少年班扩容为包括“少年班”、“零零班”及“华罗庚班”、“严济慈班”两个科技英才班和“少年班-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少年班教育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曾一度被舆论指责为拔苗助长。有人拿出例证:科大首届少年班“神童”中,谢彦波曾因“傲气和社会交际能力差”没拿到博士学位;宁铂大学毕业后忽而“削发为僧”,忽而还俗研究中医……与此同时,陆续成立的全国各高校少年班也因各种原因渐渐停办。
争议声中,唯中国科大少年班顶住压力,不断摸索,走出一条自我完善之路。
去年,中国科大在成立少年班学院的同时,迎来新一批“90后”学生。与“60后”、“70后”甚至“80后”相比,他们继承早年前辈们自信、刻苦的同时,还带有很多鲜明时代特点。
他们性格开朗爱好多样,谈吐优雅、社会活动能力强。他们理想明确,敢于表达并实现,说话时不时吐出“秒杀”、“山寨”之类网络流行语。
将去哈佛深造的大四学生刘綦涵。高中时没什么兴趣爱好。到少年班后,看到学校各种社团,他便报了民乐社团,学习笛子演奏。几年下来,他学会了笛子演奏,还当上民乐团团长。
外表文静的赵若灿喜欢唱歌。面试时,他以一首英文歌曲打动老师。来到少年班后,他自己作词作曲,获校园歌曲大赛冠军。
2008级行政班主任黄松筠成天和这些孩子在一起,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她吃惊:“他们业余生活太丰富了,有的喜欢中国文学,对四书五经了解不比中文系学生差;有的喜欢写诗,有的关心时事,有的自拍DV,有的喜欢玩魔术……”
15岁入少年班,现在是2009级学术班主任的李震宇回忆读少年班时情景,笑言自己比现在小孩“土”:“他们洋气,学习能力强,‘赶时髦’能力也强。”
“科大有70多个社团组织,其中10个社团负责人是少年班学生,社团差不多被他们垄断了。”少年班学院执行院长陈旸说。
大学就是不寻常的社区
聪明、努力、自信、求知欲强,这些优点几乎呈现在每个少年班学生身上。
有的学生学习长笛演奏时,会特别注意材料构成。经过研究,他发现通常被称作“白银”的长笛,其实是由白铜与镍的合金制成。
有的学生认为人的后脑勺形状与智力高低有某种联系,便想方设法弄明白其中关系。
“他们都很聪明,但光聪明不行,他们也很努力。”少年班老师这样评价他们。
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Neil Rudenstine曾把大学比作一个不同寻常的社区,该社区把“众多卓越非凡的天才聚集在一起去追求他们的最高理想,使他们从已知世界出发去探究和发现世界及自身未知的东西。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没有比此更有价值的追求。”陈旸常拿这句话作为少年班培养模式中的核心价值观。
少年班最后一位管委会主任陈卿也曾是少年班学生。他回忆,2008年少年班举办30周年庆典时,100多位校友总结少年班能成功延续到今重要原因有两个:给学生真正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充分的自信。
将去香港城市大学读书的王飞认为自己受到这种价值观的裨益,“当你是一张白纸时,在少年班,你可自由尽情地书写”。
大四学生方静一最佩服两个人: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们都是拥有自己的想法,并可自由去实现想法的人,所以他们都成功了。我认为,成功的大学应是没有资格剥夺学生兴趣的大学。”方静一说。
即将毕业的方静一现在常做的事是,拿着心爱的单反相机,躺在校园草坪上,尽情捕捉每个值得留恋的细节。他说喜欢这样,学校也允许他享受这一切。本报记者 陈华
【感 言】教育理念更重要
文/王瑜
中科大少年班从成长到成熟,持续30年不断向社会和国家输出优秀人才,其原因值得深入探究。尤其是在不少大学的少年班日渐式微之际,科大少年班能“一枝独秀”,绝非偶然。
“大学就是不寻常的社区。”在这一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天才少年们的兴趣和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支撑。在这里,充满理想和智慧的想法和做法,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宽容。
事实上,科大给了少年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去认识自己和发现世界。当我们在惊叹其所培养的孩子具有天才能力的同时,也许更应关注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