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校长 章必功
不建立退出机制,高校发展没出路
本报记者 谢湘 谢洋
目前高校人事制度已是老态龙钟,不改不行!
中国青年报:章校长,听说历时四年之久的《深圳大学人事体制改革方案》最近得到了教代会的审议通过,值得祝贺!自从上世纪80年代深圳大学创办以来,您一直都在这所学校工作。如今您的头发已经花白,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踢上一脚”?
章必功:不改革不行啊!有三个背景不能不讲:
首先是政府期望。教育部、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都要求深圳大学创新体制。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综合改革配套方案》中有一段话,是指名道姓讲深圳大学的:要“加大对深圳大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治理模式改革,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把深圳大学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大学,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方式”。教育部对深圳大学期望也很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曾带过一个工作组专程来学校考察,也是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一点改革的新思路。
再就是,深圳那帮喜欢在网上“拍砖”的人也希望我们通过改革,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
同时也是我们自身办学的需要。我们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立足深圳、面向国际,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创新型一流大学。“创新型”这三个字还是深圳市委刘玉浦书记亲自加的,一流大学的定位也是教育部的专家和深圳市定的。要真正实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我们突破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本不变的传统办学体制,探索并实行新的现代大学制度。
当然,如果我们内心不想改革,外面压力再大我们也不会动。目前中国高校的人事制度已经是老态龙钟、没有活力的制度,缺乏吸引人才的磁性,想大展宏图也难。改革合乎我们的心思,我们就来尝试尝试。
中国青年报:那么,您想达到的改革目标是什么呢?
章必功:现在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没有退出机制,这是很糟糕的,无法让学校的教师、职工和管理人员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高校发展就没出路没希望。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行一个充满活力、动力和压力的人事制度。我们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加快建设一支高度学者化的教师队伍,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教学科研辅助队伍,一支高度职业化的管理队伍。舍此,将无法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我们的期望是在体制外有所改革创新,体制内做到最好。
改革关键词:岗位公开招聘 建立退出机制 实行科学管理 淡化行政色彩
中国青年报:这次人事制度改革从2005年开始酝酿;2007年年底,我们就得到过一份黄色封皮的《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稿),两年过去了,新方案与从前的方案有哪些不同?亮点体现在哪些地方?
章必功:新旧方案之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最主要的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更加清晰;改革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既跟国家和地方高校人事聘任政策接轨,求同存异,又兼顾教学科研、过去未来等多重关系,有自己的特色和变通。
改革是新方案的主旋律。新《方案》的总体设计是比较完备的,包含了深圳大学《教师聘任条例》、《技术人员聘任条例》和《管理人员聘任条例》等8个文件和3个附件,另有7个配套文件(含1个附件)。如果说,它有什么亮点的话,那就是针对现有高校人事制度提出的16条革新措施,每一个措施都可以讲述一段生动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篇精彩的文章。
如果进行分类的话,这些革新措施突出的几个关键词是:岗位公开招聘、建立退出机制、实行科学管理、淡化行政色彩等等。譬如,我们提出设立退出机制。因为大学需要高水平人才,需要优秀教师,但是编制有限,那么就要设立一个聘用年限,确实不符合学校人才要求的,必须割舍平庸。譬如,改革考核办法,实行评聘合一。这是很刚性的,聘上即等于评上,就发给资格证书。考核也不再采取你好我好他也好、优秀轮流坐庄的方式,而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按约核检,以事裁定。
管理,应该是科学的管理。我们的方案不仅有改革,还有创新。譬如我们确认文艺创作、艺术设计等同于科研创新成果,为什么?因为创作就是创新。譬如,确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教学工作,也是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规定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为德育教师和行政管理“双岗位”,对这一批人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