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尚福林:逐步完善新股定价和发行机制(全文) 全球股市反弹A股垫底 -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400元(各地售价表) -国家发改委将于端午节后再议成品油涨价 国际油价5月涨幅近30% -食品安全法将实施 消费者受损可10倍赔偿 基本药物目录下月出台 -美国财长盖特纳访华或谨慎谈汇率问题 中国可能继续购买美国债 -中方对丹麦首相会见达赖表示强烈抗议 日媒借朝核渲染中国威胁 -袁隆平为Y两优2号定增产目标:亩产830公斤 养猪业遭遇第三风险 -5月沪深股民人均入账万元 A股涨幅逾6% 地方融资债券冷热不均 -中国规范村民委员会选举各项程序 严查贿选等违法违纪行为 全文 -中国自主品牌大飞机2016年左右投入市场 速度最快计算机6月启用
首页>>教育动态
中国教育面临大问题 学历过剩和能力太差并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9 年 06 月 0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尽管如此,无论傅斯年还是陈寅恪,都没有获得任何学位。陈寅恪的侄儿陈封雄说:“寅恪叔被人们尊为‘教授之教授’,而他本人终其生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他在国内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1909年)复旦公学还不能算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他还说,抗日战争后期,他曾经问自己的叔叔陈寅恪:“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陈寅恪还说,他自己20岁到了德国后,就立志要尽量多学几种语言文字。为此,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知识找资料方面。对于能不能获得学位,并没有放在心上。据说这种情况在德国大学里面非常普遍,大家认为,“只要能得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把这件事向自己的姑父俞大维提起,俞大维认为陈寅恪的想法是对的,所以他能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俞大维还说:“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

1926年冬,没有学位的傅斯年回国担任了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和国文系、历史系主任。上任后,他除了聘请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学有所长的教授之外,还对自己的学生说: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和能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大学就是为此而设立的。与此同时,他还批评把上大学当作敲门砖的思想,认为上大学混文凭是没有出息的表现。

纵观傅斯年的一生,始终没有把学位太当回事。这种观念在那个时代比较流行。例如中华民国成立后,尚在美国留学的顾维钧被聘为总统秘书。当时他还没有拿到学位,如果立刻回国,就会受到影响。他向导师请教,导师说:你都可以当总统秘书了,还要什么学位?又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也是还没有毕业,就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于是他的博士学位迟拿了10年左右。

前不久,我去台湾参加“中央研究院”召开的纪念五四学术研讨会。在一个小型聚会上,几位台湾同行为胡适的学位问题争论起来。争论的焦点是:为什么胡适的博士学位会迟拿10年左右。为此,我以傅斯年、顾维钧、陈寅恪为例,说明那个时代的人看重的是学问和能力,而不是学位与学历。我知道,台湾同行大多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而我自己连中国三流大学的门也没进过,因此很难说服他们。于是我想,倘若“中央研究院”的老前辈傅斯年在世,也许会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文/智效民(作者为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教授称大专学历男性足以当女研究生丈夫(图)
中国与3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新时代女性乐当时髦"剩女" 拥有高学历高收入
报告称农业户口居民中仅0.7%有本科学历
克隆胚胎进入验收 李建远不再回应学历质疑
解放军总参动员部部长解读"征兵优先高学历"政策
台教育部门出台大陆学生赴台及承认学历初步方案
党校学历之争:是否享受国民教育待遇仍悬而未决
党校条例明确学历可有条件纳入国家学位体系
图片新闻:
中国遭280余种外来生物入侵 每年损失2000亿元
香港推经济刺激计划 50万市民9月获退税 80万人今年不交税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