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九月二十四日电 题:“廖公遗志得到很好的继承”
——华侨大学校长吴承业深情谈“老”校长廖承志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 黄瑶瑛
“廖公为华侨大学的创建和发展鞠躬尽瘁,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可以告慰老人的是,他的遗志在华侨大学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如今的华侨大学,既是一所侨校,也成为一所名校。”
二十四日下午,正紧张张罗廖承志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华侨大学校长吴承业教授,抽空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对“老”校长廖承志的深情与尊敬溢于言表。
一九六O年,正值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处于困境,许多高校纷纷下马的时候,时任中侨委主任的廖承志向国务院提出创办一所以招收归国华侨学生为主的华侨大学的报告,并亲自呈送周恩来总理。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创办华侨大学。
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廖承志便亲自担任华侨大学的校长。大陆“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侨大学停办。一九七八年,廖承志复出后,又力主复办华侨大学。当年四月十七日得到国务院批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公仍然决定继续担任华侨大学的校长,直至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与世长辞。
“廖公对华侨大学的创建和复办可谓呕心沥血”,吴承业回忆说,现在还矗立在秋中湖畔的四号、五号楼,设计时没有洗手间,“廖公说,华侨习惯冲凉(洗澡),便亲自更改设计方案,增加洗手间。”“作为教授住的六号楼,廖公批示用外汇从香港购买钢材,做钢门窗,让教授住上好房子”。在那个极端困难的时候,两件小事便看出廖公对学校、对华侨的了解和重视。
吴承业介绍说,在华大历史上,一九八三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中宣部、教育部、国务院侨办《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称中央二十四号文件)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那以后,华侨大学开始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该文件的出台,正是廖公利用自己的威望,积极奔走的结果。“而那个时候,老人已重病在身,并于当年六月十日与世长辞。”
“华侨大学创办至今四十八年,廖公亲任校长二十三年,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方方面面的坚实基础。后二十五年经历四任校长,都很好地继承了廖公的遗志,在中央和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关心、支持下,将学校建设成了名侨校。”
如今的华侨大学拥有二十个学院,九个博士点,六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六十六个硕士点,MBA、MPA等四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六十个本科专业;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十一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十大门类。
建校至今,该校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九点九万人,其中境外生四万余人。目前各类在校生二点八万人,其中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三千六百余人,是全国华侨学生最多的大学。
“在中国内地近三十个省、区、市,华侨大学已列入本科一批的招生等级,全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是本科一批的学生。”对于广大华人华侨关心的招生等级,吴承业校长充满自豪。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深深怀念新中国侨务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华侨大学的缔造者廖公。”作为现任校长,记者看出吴承业对“老”校长廖承志的深情和尊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