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上海首批赴港大学生:"香港与内地,大学大不同"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资料图:二00六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教授(中)11月30日晚在香港举行题为“迈向现代经济的障碍”讲座﹐吸引五百多各地学者﹑经济学家﹑商界领袖﹑学生参加﹐讲座信号同时直播香港和内地多所大学。香港新鸿基地产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联博士(左)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为开幕式主礼。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今天的香港人口超过600万,但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缺口则达到10万,而祖国数以亿计的生源正渐渐成为香港未来人才的新力量。回归的第二年———1998年,香港高校通过委托招生开始在内地招生,到了回归的第十年———2007年,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为12所香港高校提供优质生源。

“香港与内地,大学大不同。”回想在香港4年的大学生活,上海人徐谷昀的口中蹦出了这句话。1998年,刚考入复旦大学法律系的他,成了首批获得香港赛马会奖学金的上海大学生,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了。3年前,他拿到了香港公民的身份证。现在,他已是香港一家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学习方式之不同

学分制让转专业易如反掌

“香港高校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英语授课。”谈起初入香港中文大学有何印象时,徐谷昀首先提到的是“学分制”,“虽然在内地学校也有‘学分制’,但是课程表会在开学的时候发到每个人手中,每学期的课程仍然有一个模本。因此,内地大学的学生,如果想上个副修或者转个专业,不是件容易的事。”

1998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后,与他一起赴港的还有27位来自内地的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了为期一年的预科学习,包括广东话、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第二年开始了香港高校的三年制大学生活。徐谷昀告诉记者,与内地的学分制不同,香港的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加强自学的能力。按照3年制,香港中文大学学生要修满99个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70多个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的选修课程。而且,即使是必修课,其大部分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上哪些课以及在哪个学期上。

“这样一来,‘班级’的概念就彻底消失了,专业和年级的概念也被大大淡化。你会经常与不同专业和年级的人一起上同一门课。”徐谷昀用“奇妙”来形容“学分制”带来的学习效果,“在学校里能提前学会社会上的为人处世”。

校园文化之不同

校园每个角落“烙”上国际化

“在这样一个校园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环境,处处都离不开国际化。”徐谷昀眼中的第二个大不同就是校园的文化,“经常有机会到国外走走”。香港的部分高校暑假有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学校不仅会安排大量暑期课程供学生选择,还有大量的在公司实习、去海外留学以及领袖训练计划的机会提供。除此之外,还能有机会做一次交换生———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欧美学习生活,这种在内地需要挤破头才能争得的机会,在香港高校里俯拾皆是,比如徐谷昀就读的香港中文大学,每年有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机会提供给本科生,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其中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

调查显示,内地学生选择香港的最重要原因———81.7%的人看中香港的大学更为全球化的背景。

就业环境之不同

内地毕业生成了“抢手货”

徐谷昀2002年毕业后,赢得了加入了香港某知名企业培训的机会,经过三年考核合格后,成了该企业的正式员工,下个月即将被公司派至印度尼西亚分公司担任经理一职,成为一名中层管理者。

“大多数内地学子在香港高校表现出色,成绩优异,不仅学校深感满意,也引起了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大企业的注意。”徐谷昀告诉记者,首批获得香港赛马会奖学金的内地学子从香港各高校毕业后,除了部分学生继续到海外深造以外,很多人都在香港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不少人应聘于跨国大企业,最低月薪超过1万港元,有些同学甚至被几家企业争夺”。

内地毕业生成了“抢手货”的同时,香港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远比内地来得宽松。以香港大学为例,“2006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99.8%的毕业生成功就业,平均月薪1.5万港元,最高月薪达到9.5万港元。香港文凭的含金量,在真刀真枪的职场上,的确显出了分量。与此同时,香港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银行、四大会计公司、投资银行每年也接纳不少应届毕业生,其他跨国500强的行业,在香港招聘规模之大,也远远胜于内地。

来源: 劳动报

相关文章:
香港高校反思银弹政策 澄清状元不是入读通行证
香港郭氏基金累计为内地高校贫困生捐款2亿元
教育部:从未规定考取香港高校先交一万元港币
三成香港应届会考生考虑就读内地高校
教育部肯定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政策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乐见香港高校招内地精英
内地名校受到冲击 香港与内地高校生源竞争调查
内地学生申请就读香港大学人数目比去年增加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