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黄菊强调: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9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亲切会见了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代表和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代表。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参加会见、出席大会并讲话。

黄菊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大家继续钻研技术,勤奋工作,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他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2003年,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做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部署。今年4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从1995年起,在全国组织评选“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到现在已经举办了8届表彰大会。通过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号召全社会重视技能,重视人才,爱岗敬业,岗位成才。职业技能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各个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生机勃勃,令人振奋。

黄菊指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从培养、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加大支持力度,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带动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社会的劳动者都要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学习,立足岗位,苦练技能,争创一流业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人才培养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高技能人才一定会新人辈出。

华建敏在讲话中充分阐述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共和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华建敏强调,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培养和使用好高技能人才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要创新观念和体制,抓住关键环节,落实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格局,切实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抓紧完善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科学评价体系。要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形成组织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并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格局,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经过全国各行各业评选推荐,并经专家评审,本届共有20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300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00家单位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及有关企业、协会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来源: 中新社

相关文章:
我国高技能人才评价存在三大不足 人才受制约
中央九大措施培养高技能人才
新华时评:时代呼唤高技能人才
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存5大问题 年龄老化出现断档
酝酿起草历3年 中央推出高技能人才战略台前幕后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
中国公布劳动力市场状况 中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5岗位抢1名技能人员 中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华建敏:尊重劳动崇尚技能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