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十四章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继续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引导,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增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大力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支持中央院所和市级科研院所建设,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推动重科院、农科院等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引进,推进跨国公司在渝设立研发总部,加强区域和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交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订,采用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建设技术标准高地。依托两江新区和重点园区打造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创新集群,依托区县工业园区打造科技示范园区。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积极推动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重点产业领域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对创新成果申请知识产权,支持企业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建成保护知识产权模范城市。引导科技资源“下乡入园进企”,完善基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强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科普教育覆盖面。
专栏27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
研究试验体系建设项目。重大创新药物、基因组学、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移动通讯、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复合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控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中药研究院、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医疗器械中试生产、多肽药物中试生产中心、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中试平台、移动通讯设备检测、汽车电子公共检测评价等重点产业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项目。微生物制造、绿色农用产品、疫苗药物、高端装备制造、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一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物育种、养猪、SOC高清电视芯片、冻干制剂等工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项目。长安、隆鑫、紫光、耐德、远达环保等十七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00余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科技咨询服务平台、重点产业技术转移中心、重点产业科技孵化器、科技成果推广转移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心、西永大学城孵化器、北碚大学科技园孵化大厦、质检科技创新基地和质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等项目。
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
统筹教育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乡镇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区县城注重公办与民办协调发展,主城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积极扶持非营利民办幼儿园。以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中职免费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以重点学科和特色产业为引领,促进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积极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切实解决“大班额”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经费,完善城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新增教育经费优先用于发展农村教育,落实农村学校建设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补助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保持在4%以上。实现城乡师资的优化配置,普通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资配置比例实行城乡统一标准,并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强教育城域网、校园网、校园数字化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内容、方法和考核、评价制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和课程改革。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办学主体和教育投入多元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专栏28 教育重大工程
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700所,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115所中小学,新建2所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2个特殊教育中心,22所特殊教育学校,完善20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功能配套建设,新建15所高水平寄宿制高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成40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0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所国家和市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50个网络化职业技能训练平台,5个农民工培训集团,1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建成16个职业教育园区,10个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0个重点实训基地。
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与质量提升工程。进入国家“211”工程、西部及行业特色学校建设行列的普通高等院校2-4所,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9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2个,市级重点学科18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市级人文科学研究基地45个,打造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
继续教育推进工程。20个市级继续教育示范培训基地,15个市级继续教育示范区县,400个市级示范性社区继续教育指导站,200所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50个高等学校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150个函授站点,重庆开放大学。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前教育教师规范配置、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高中教师增量提质、中职教师“双师多能”建设、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及创新团队建设、名师名校长建设等六大计划。
“五个校园”建设工程。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建设工程。
教育对外开放工程。在国外新建一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选派骨干教师进修学习,完善留学生政策,引进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海外优质教育课程,鼓励外国专家和优秀留学人员来渝教学和从事管理工作。
三峡库区与民族地区教育扶持。新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建设一批民族中学;三峡库区、民族地区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建成“1+15”移民就业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