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八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加快“两翼”发展放在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全面提升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水平
坚持率先发展,着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辐射带动力。强化主城核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渝西地区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建成大中小城镇密集区、新型工业密集区、集约高效农业区。加快建设大型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对外快速通道和换乘枢纽,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提速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城市市政设施,重点解决渝西地区水资源保障问题,增强城市人口承载能力。率先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及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加快南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渝南黔北区域合作。
第二节 促进渝东北地区繁荣稳定
坚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齐头并进,“提速提档”发展,逐步实现繁荣稳定。充分发挥万州作为全市第二大城市和渝东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培育壮大“万开云”城镇群,推进垫江-梁平、丰都-忠县轴状开发,形成“点轴”状城镇化、工业化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充分带动就业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整体规划、建设和营销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效率,加快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干线,着力解决城口、巫溪等偏远区县交通难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打造劳务品牌,以劳务开发为重点促进人口有序梯度转移。以渝东北地区为纽带,促进渝陕鄂区域合作,加快大巴山等毗邻地区发展。
第三节 加快渝东南地区特色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人口转移与扶贫开发互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的武陵山地区经济高地。强化黔江区域经济中心功能,有序开发建设其他县城,形成“一核多点”的城镇化、工业化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现代山地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择优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建设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区域内外互动,打造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实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片区开发、整村脱贫。强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扶持。
第四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
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空间开发方式,促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推进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强限制开发区域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发展成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引导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将其县城规划范围、市级工业园区等确定为重点开发区。依法保护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专栏16 市级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面积290.2万公顷,人口2303.3万人,约占全市35.22%、81%。
限制开发区。面积453.8万公顷,人口约545.6万人,约占全市55.07%、19%。划分为生态保障区、农产品保障区(全市耕地2020年规划范围,面积217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183万公顷)。
禁止开发区。面积80.01万公顷,占全市9.71%。范围包括:(1)国家及市级自然保护区24个;(2)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个;(3)国家及市级重点风景区36个;(4)国家及市级森林公园58个;(5)国家地质公园4个;(6)重要水源地、重要水源水库及其保护区58个。
第五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突出差别发展、分类指导、优势互补、协作联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主体功能区政策和差别化考核评价。完善“圈翼”互动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园区多元共建、上下游产业链协作,提高对口帮扶实效。强化区县分类指导,完善区县鼓励产业目录,积极引导理性招商引资,避免恶性竞争,促进错位特色发展。强化区县针对性支持,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老工业区、资源枯竭地区,以及城口、巫溪、酉阳、彭水等发展特殊困难区县针对性的帮扶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