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粮油生产,重点发展蔬菜、柑橘、生猪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渔业、茶叶、特果、蚕桑、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建设新时期“菜篮子”工程,着力打造重庆主城区、区县城和集镇三级保供蔬菜基地。打造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加快建设长江沿岸柑橘优势产业带和晚熟柑橘生产基地。提质发展生猪,大力发展草食牲畜,适度发展禽蜂,提高畜牧业总产值比重。发展生态渔业,建成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引导优势农产品集聚布局,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推广“农工商”、“产加销”等组织模式,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检疫检验体系、信息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业主体品牌,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地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大宗农产品区域性批发市场。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农村生活生产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实施乡村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扩大村落集聚人口规模。改造自然村落,实施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3000个“农民新村”,新建“巴渝新居”50万户,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统筹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公用设施,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垃圾收运体系,因地制宜对垃圾进行处置处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村通畅和县乡道联网为重点,新改建农村公路3.7万公里,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5%以上,逐步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网改造和小水电代燃料、电气化建设,推广秸秆气化、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发展农村户用沼气75万户。
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改造农村危旧校舍,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水平,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保障制度、基本药品供应体系,开展“健康村”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100%乡镇卫生院、80%村卫生室达标。加快建设科技新村、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中心户及文化体育标准化设施,大力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戏、送展览、送故事“五下乡”活动,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
第三节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市场、保险服务,支持“两翼”农户发展林果、林下养殖、林业种植、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建立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农业补贴办法,逐步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保障农民依法分享土地增值权益,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收入增长渠道。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对收入水平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进行动态扶贫开发。加快解决武陵山区、大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对深山峡谷和高寒山区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市财政配套扶贫资金每年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30%。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扶持2-3个特色产业。加快整村脱贫步伐,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继续推进对口扶贫,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扶贫事业。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布局,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复垦良性机制。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三农”投入逐年增加。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推广农村土地承包权、农房、林权抵押融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工商企业下乡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工商企业与农民共享收益机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技术、现代理念等向农村传输。培育发展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紧密联系的农林产品交易市场。
专栏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项目
农业产业化。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农业开发与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畜禽综合加工项目,柑橘种植及加工项目,薯类及玉米等杂粮深加工项目,植物油加工项目,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中药材
药源建设及中药材深加工项目,蔬菜保鲜、加工项目,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蚕桑、油茶、青花椒等产业项目,花卉苗木基地项目,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整治。农村公路,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农村小水电,农村电力提灌站,10千伏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巴渝新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建设及重庆农业职业学校建设,三峡库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终身学习培训基地,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农村敬老院,乡镇医院及村级卫生室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气象试验研究基地,特色农业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气象服务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