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十九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宁镇扬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发展腹地,巩固和提升城市首位度,引领南京都市圈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第一节 提高南京城市首位度
巩固提升南京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经济格局。承办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活动,积极对接上海,竞合苏锡常,促进沪宁城市带发展,参与沪宁城市带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建设。打造宁湖杭经济带,积极推动沿线城市在相关领域深化合作,提升南京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
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区域联动和先行先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金融协调发展新格局,打造泛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强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完善现代物流集疏运体系,形成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强化南京科技创新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放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效应,带动宁镇扬乃至都市圈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不断提升南京城市品质,放大市场规模优势,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销售服务机构,推动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集聚,扩大区域影响力。发挥南京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内政务、商务及公共信息的有效共享,为企业寻求商机、加快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节 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
共建科技创新合作区。进一步发挥南京作为创新要素集聚中心的核心优势,着力建设一批孵化器、研发中心和科技服务公共平台。与镇江、扬州共建产学研联盟,促进人才的无障碍流动,构建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区域。促进创新成果在宁镇扬区域实现产业化。争取将宁镇扬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进交通先行。积极推行公交引导同城发展模式,科学构筑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干线等同城客运通勤系统。强化区内联系通道建设,完善片区内交通网络衔接,形成多方式、全天候、高保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试行统一公交IC卡,选择将部分跨市公路客运班线改造提升为“宁镇扬城巴”,启动到扬州的轨道交通建设。探索制定同城交通收费标准。
图3 十大功能板块布局图
图5 南京区域发展示意图
统筹相邻地区建设。将交界地区的总体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仙林—宝华—龙潭地区、汤山—黄梅地区、六合—仪征地区、湖熟—郭庄地区的一体化规划。探索相邻地区联动建设与管理机制。
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管理同城化。加强区域内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同城化,让三市百姓共享“市民待遇”。在金融、保险、电信、旅游等诸多市场领域,尽快建立一体化的市场机制。推进人口管理、食品与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深入合作,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宁镇扬区域协商协调机制。
第三节 打造长三角辐射中西部门户
充分利用南京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金、信息、人才、物质等方面的调配和集聚能力,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区域性金融、物流、信息和研发中心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结构。有序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和腹地,不断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通过推动区域合作全面纵深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调,完善合作协调机制,提升南京发展能级和区域综合发展实力。
加强南京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南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承东启西枢纽城市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加快编制实施南京都市圈规划,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加强南京都市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一体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提升整体竞争力。深化宁淮挂钩合作,完善宁淮两市协调联动制度,探索建立促进南北产业转移新机制,高水平共建宁淮挂钩开发园区。
推进南京都市圈与皖江城市带的联动发展,着力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实现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积极推进与长三角西部地区合作,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促进泛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和新疆伊宁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