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胡锦涛讲话

2010年09月07日09: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特区 经济特区 深圳大学城 胡锦涛讲话 深圳市委书记 深圳的发展 关外 先行先试 关内 庆祝大会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特区范围扩大拓展新空间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条东西全长逾90公里的边防管理线把深圳分为“关内”与“关外”。“关内”是原经济特区,罗湖、福田等区高楼林立、主干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一派现代化都市气象;而“关外”的宝安和龙岗等区,城市化远不如“关内”,犹如身处另外一座城市。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提供的数据表明,从每平方公里GDP产出比较,特区内是特区外3.5倍。不仅如此,还形成了罕见的“一市两法”的城市二元结构。

珠海、厦门特区同样如此。厦门特区虽然没有“关内”“关外”的防线,但传统上所说的厦门市,只是指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而岛外的4区因“一桥之隔”而成为“关外”,岛内外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鸿沟:岛内两个区城市化率超过97%,已趋饱和,目前常住人口占全市的60%,人口密度是岛外四个区的16倍。

就在“还要不要特区”“特区优势不再”的争论声中,今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行政区域,正式宣布继续实行经济特区政策。

这意味着深圳经济特区比原先扩大了4倍,从原有的396平方公里扩大到1953平方公里。厦门特区终于得以从厦门岛内的思明、湖里二区扩展至陆地的海沧、集美、翔安、同安四区,特区面积由131平方公里扩大到1573平方公里,“长大”了11倍。紧接着深圳、厦门两市均宣布7月1日前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规7月1日起适用于扩大后的经济特区。围绕特区扩区,深圳、厦门均大力推进全市一体化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的提升优化。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彪说,深圳特区扩容并非只是地理范围的扩大,而是对结束经济发展失衡、破除二元结构、突破“一市两法”困局及推进深港合作都是一次历史性良机。

得益于紧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深港合作是深圳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4月《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通过跨境基础设施的衔接、先进物流供应链的建设、深港创新圈的完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前海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的建设,深港将被打造成国际物流枢纽与贸易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及亚太区高端服务业中心。特区扩容后,将为深港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将建设“两大基地,四大中心”,即高新技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特区扩区将大大促进岛外城市功能形成,加快提升厦门城市服务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有利于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特区再出发:在新的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深圳组讨论时,对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经济特区提出三个问题:“三十而立”立起了什么,靠什么实现“三十而立”?迎接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能做什么?未来30年再干什么?

拓荒年代的披荆斩棘最需要的是勇气,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的则是智慧。汪洋的“三问”,再次引发了广东乃至全国社会各界对特区精神、特区使命的重新思考。

“30年过去了,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市场经济的增长极的功能已经完成或消退时,特区作为制度创新实验室的功能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区从来就是以区域空间谋划中国全局问题。”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中心研究院杨雪冬说。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易振球说,通过制度创新,再塑特区辉煌,又为中国持续发展打造新的发动机,已经成为了新旧特区的共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