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今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30周岁的生日,一系列庆祝活动由此展开。而作为庆祝活动的“压轴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终于敲定在今日召开。在本月底,将举办深圳首届合唱节,主题是唱响歌颂祖国、讴歌改革开放的主旋律,诠释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和时代风采。合唱节还将推出“深圳30年30首优秀合唱歌曲集”。
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新华网快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6日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在讲话中对深圳的发展道路作出高度肯定,并强调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命运的重要性。他说,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3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胡锦涛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会议在深圳大学城体育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主持会议。
李嘉诚:深圳特区系改革开放动力和火车头
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6日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力和火车头,海外华人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而振奋和折服。
新挑战新机遇新使命——中国特区再出发
经济特区建立30年,演绎出无数精彩故事,创造出震惊世界奇迹。30年前,这里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最大的“梦工厂”,无数创业者怀抱着梦想来到这里,用智慧和汗水打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与骄傲。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特区能否继续大胆前行,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近期中央给予特区的一系列新政策、深圳等特区推出的各项改革举措,人们看到,经济特区在挑战面前,仍在奋勇前行。
新挑战:“特区不特”面临成长的烦恼
深圳梅林关,夜幕降临,25岁的杨山山穿过关口的人行通道,正等候公交车回关外的家。在深圳最繁华的华强北一家电子制造业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的他,面对深圳市区动辄三五万元一平方米的房价、一个单身公寓也要1500-2000元的房租,每月3000元工资立刻相形见绌。为此,杨山山不得不每天至少花上三个小时挤在拥堵的公交车上穿过拥堵的梅林关。
在深圳,每天都有几十万年轻人和杨山山一样过着“两栖”生活,工作在关内,居住在关外。这位来自安徽六安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带着梦想选择了深圳。“我觉得深圳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有吸引力,机会也没有以前那样多,特别是年轻人,在不断高企的物价下,生存相当困难。”杨山山说。
的确,与当年“孔雀东南飞”的梦想年代相比,对年轻人来说,深圳神话正逐渐褪色。
五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激起千层浪。在民间对深圳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样意识到深圳发展面临“土地有限、资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的严峻挑战。
在深圳走下“神坛”的背后,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慢慢不“特”了。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设立经济特区,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再到2007年新批准的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武汉、长沙“两型社会”综改区,以及2008年新批的广西北部湾新区,今年4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又新辟了“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相隔一月,获得特殊扶持政策的“中国-喀什经济特区”宣告新生。由此,中国的“特区”布局,已经从南至北,由东至西,由经济改革向社会综合改革全面、梯度展开,而不仅是30年前的四个老特区。
在前不久召开的“广东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高层理论研讨会”上,专家们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归纳为:特区政策优势在弱化,改革思想在淡化,改革锐气在减退,发展速度在减缓。
而在今年5月末举行的深圳市人大会议上,兼任代市长的王荣向全体代表坦言深圳正面临资源瓶颈、二元结构、国际化水平不高、人口压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不高及政府职能转变差距等六大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教授说,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还有些无形的挑战在制约着深圳未来的持续发展,特区不得不面对更为复杂、更为现实、更为刚性的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