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农产品供不应求无疑是杞人忧天。但农产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CPI上涨,都是在农业大丰收的背景下发生的。换言之,农业出现大丰收,农产品未必不涨价。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再加上游资炒作,那么农副产品的价格就不能不让人担忧。
绿豆、大蒜、小麦、早籼稻轮番热炒游资蜂拥农产品鏖战方酣
王建 哈继铭 谢国忠王小广会诊通胀脉象
今年的农副产品价格可谓风起云涌:绿豆、大蒜被爆炒,夏粮收购惊现钱等粮,很多粮商已经囤积粮食,种粮成本上升和粮价上涨预期又进一步加剧农民惜售心理,最近南方水灾等因素又推高了菜价和肉价,每每涨价的背后总有游资出没。农副产品价格还会不会涨?农产品价格推动结构型通胀“洪峰”警报会否再次拉响?记者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以及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等专家进行深入分析。
货币泛滥游资推波助澜
中国证券报:从绿豆、大蒜到早籼稻,价格大涨的农产品都有游资在背后炒作,游资是不是粮价上涨的幕后黑手?
谢国忠:粮价上涨的罪魁祸首不是游资,是货币过多引起的。中国货币太多,民间流通很大,所以通过投机行为转变为通胀。因为短期内增加粮食生产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国现在粮食非常依赖于进口,中国饲料进口规模非常大,如果价格跟国际价格接轨的话,利润很大。一些游资看到这样的机会,利用灾害囤积居奇。只要囤积成本不是很高的话,粮价很容易被炒起来。
实际上,国际粮价本来就比中国高。比如日本和韩国,大米价格比中国要高好几倍以上,像韩国是7、8倍,这跟他们自己内部保护农民利益有关。中国生产成本当中最重要的是化肥,化肥跟能源价格是联动的。如果能源价格上升,要避免粮价上升是比较困难的。
王建:自4月份以来包括绿豆、大蒜在内的农副产品价格暴涨背后是大量投机资金入场的身影,这恐怕与股市低迷和打压房地产使这两个最大的资产池资金大量外流有关。应该看到中国产能过剩除了有压低商品价格的一面,还有从实体经济中挤压出资本的一面,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与土地相关的产品如农产品和房地产等都具有长期的短缺特性,仍会形成结构型的通胀,以前的房价与目前的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就是很好的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