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金融危机倒逼为契机,自2009年起,一场由地方政府强力推进、疾风骤雨式的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在山西展开,力度之大、程度之深为历年罕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早走比晚走好”
“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谈及一年前启动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加重语气对记者说,“早走比晚走好!”
30万吨以下小煤矿占70%以上,回收率平均仅为大矿的18%,全省煤矿采空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煤矸石堆放量超过11亿吨,近1700多个村庄,约80多万民众饮水困难,频发的安全事故和屡屡曝光的官煤腐败一次次将山西推向舆论中心……煤炭产业,支撑了山西经济的发展,也使当地付出了沉重代价。
痛定思痛。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启动煤炭资源重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摈弃“污染的GDP”。
截至2009年底,山西煤炭重组整合正式协议签订率达98.6%,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96%;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重组虽启,但前行之路依然艰辛。“现在进行的重组整合,就是力争从根本上解决特定时期的遗留问题。但存量调整一定会付出成本,比如保留矿井和主体企业要承担落后退出的补偿成本,被整合关闭的落后矿井要承担预期收益受损成本等。”王守祯说。
以山西焦煤集团为例,截至6月1日,山西焦煤集团共整合172座矿井,整合后为70座。整合后这些矿井预计储量可达64.47亿吨,总产能预计可达年7146万吨,与整合前相比,山西焦煤产能几乎翻了一番。
谈及“重组后”阶段,山西焦煤集团董事长白培中直言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被整合矿井情况千差万别,人员参差不齐,一些被整合矿井前期私挖乱采严重,基础地质资料缺失,周边情况不清,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将安全风险扩大了几倍。此外,整合预计总投入260亿元,经营管理、投融资风险不可低估。”
“并购重组是策略而不是目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说,在付出巨大的重组成本后,如果管理和技术不能及时跟上,煤炭产业转变方式的目的将无法实现,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山西煤炭其实也是全国煤炭业的一个缩影。今年,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将在河南、贵州等煤炭资源省份推开。重组整合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进,对煤炭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