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经过两轮评审,《东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出炉。根据规划,未来十年东莞将围绕市区形成“两廊两轴双网”的综合交通总体布局,发展“TOD导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下的多模式一体化交通”,达到3小时内有效通达珠三角任一城市及节点,60分钟通达市域主要城镇及重要交通枢纽的最终目标。
该规划亮点纷呈,其中建设彩色公交专用道、试水“微循环交通”等令市民拍手称道。目前,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规划,仍在接受市民建议。
市区两条BRT今后可转轻轨
日前,《规划》顺利通过多位分别来自北京、广州、深圳的资深交通专家的严格评审。
《规划》指出,东莞市区将规划“双十字形”大容量公交系统,这个系统由3条轨道线(莞惠城际轨道、市域轨道R1、R2线)和2条市区大容量干线公交组成,线网总长为70公里。
其中“十字形”市区大容量干线公交分为东西线(新人民医院总站-汽车客运东站)和南北线(高埗汽车客运站-新城中心枢纽站),可选轻轨和BRT两种模式,规划期内建议采用BRT模式,远景客流培育成熟后,可转为轨道交通模式。
彩色公交专用道“意外”出现
为了减少市民候车时间,提高公交出行效率,《规划》提出,要在东莞规划建设总长度约43公里的“环加十字形”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其中新建线路长度为27.4公里。
今后,市区以下道路将现“彩色”公交专用道,为公交提速:莞太路、万江大道、莞穗路、可园路、红荔路、东城西路、八达路、东城大道、东升路、体育路、建设路、运河东/西路、创业路、高龙中路、莞潢南路。
其中,近期市区将新增5条公交专用道,总长约17.5公里,具体包括万江大道、运河路、莞太路、三元路以及东升路等,这些道路仅需重新铺设标志标线,进行局部调整,不需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改造。
“微循环交通”或全市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交通理念—————微循环交通。
从《规划》来看,所谓的微循环交通系统就是要规划好社区内的多个交通系统,包括道路、公交、停车、标识系统等。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微循环系统改造设计涉及道路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应更好地协调各方面工作。
目前,经现场调研和查勘,规划部门初步选定东城中央商贸区作为交通微循环改造的试点,进而在全市推广交通微循环改造。
按照微循环交通的规划理念,今后,首先试水的东城中央商贸区,将出现社区巴士,线路设置小而密的站距,线路长度控制在5公里以内,并且可以即招即停。片区内还将建立自行车自助式租赁系统,并逐步开放社区和大型楼盘内部道路,重点满足慢行交通需求。
■规划概览
公交出行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规划》对区域轨网衔接规划、区域客运枢纽布局等做了详细设计,核心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莞城、东城、南城、万江、高埗和石碣四街道二镇环城路以内范围的市区,面积为145平方公里。
【“两廊”】
以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为主形成西部区域性交通走廊;以莞深高速、广深铁路、京九铁路为主形成东部区域性交通走廊。在东西两条交通走廊上分别形成虎门白沙站、东莞东站-东莞站、石龙火车新站和洪梅站四个区域性交通枢纽。
【“两轴”】
以市区大容量公交系统和快速对外道路系统为核心,形成联系市区与区域性交通走廊的两条城市复合交通走廊。
【“两网”】
指快速轨道交通网和快速通行道路网。
【四大主要对外客运枢纽】
指虎门白沙站、东莞东站-东莞站、石龙火车新站和城轨洪梅站。主要服务对象是珠三角及外省客流、城际轨道线、普铁、高铁、长途客运枢纽的主要客运载体。
【8个一般对外客运枢纽】
指新城市中心站(莞惠城际与R2交汇站)、莞长路站(莞惠城际与R1交汇站)、汽车东站(一级站)、汽车总站(一级站)、南城站(二级站)、东城东站(二级站)、榴花车站(二级站)以及高埗汽车站(二级站)。这类枢纽主要满足市区对外客运需求,与市区内部公交系统直接衔接,具有市区内、外交通转换功能。
【5个内部客运枢纽】
指创业路枢纽站、东城路站、鸿福路站、会展中心站和石美枢纽站。这类枢纽主要利用市区大容量干线公交(轻轨或BRT)和城巴系统接驳市域轨道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