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将转型到“稳增长,防通胀,促转变”上来,这正是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国务院5月5日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用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历年均有部署,而今年的举措之所以广受关注,不仅在于其力度之大、手段之强,更在于它出台的时间正处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频出的敏感阶段。
“铁腕”政策为何踩在当下这个时点上推出?在节能减排的目标之余,我们能否从中嗅出经济政策转型的信号?当下的经济形势是否已经为中国提供了实现产业政策调整的良好契机?这样的调整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走势有何影响?
围绕上述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
“促转变”首先就是淘汰落后产能
《财经国家周刊》:最新推出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在力度方面你如何评价?
马晓河: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近几年来每年都会根据不同产业部署,分解到各个省市区,要求当地的钢厂、火电厂、小煤窑在规定时间内按相关规定进行淘汰。
从往年的经验看,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经济利益,在淘汰落后产能上缺乏动力。这与地方领导业绩考核同GDP挂钩有直接关系。当地建一个钢铁厂、水泥厂,先不管是不是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对拉动地区GDP的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可观的财政收入,同时还能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在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下,让地方自己削减产能,自然阻力很大。
但要看到今年的政策力度非常大,是往年所不能及的。例如对地方上淘汰落后产能的考核甚至动用了行政指标,对不能达到要求的地区领导要追究责任,可能撤职。因此这次政策落实下去的话,将会有明显的效果。
《财经国家周刊》: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为什么会在今年这个时点上强劲发力?
马晓河:目前我们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还比较大,仅剩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剩余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恐怕难以达到。在过去多年的经济增长中,伴随而来的是高投入、高物耗、高耗能产业的比重过大。从2000年到2008年,全国能源消费量从13.8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8.5亿吨标准煤,增长了105.7%;其中工业耗能更甚,从8.96亿吨升至19.7亿吨,增长118.8%,工业能耗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从64.4%升到了69.1%。这使得淘汰落后产能的紧迫性大大增加。
同时,目前的经济形势与去年相比有较大不同。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明显,正处于“V”型曲线的右端,第一季度各项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快车道。同时,外需市场明显回暖,出口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在今年有所恢复。因此在当下,保增长的压力相对于去年减弱,对经济增长的态度以求稳为主,防止出现过快苗头。这为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空间。
此外还要注意到,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外在的压力。由于去杠杆化的影响,美欧等国家未来将增加储蓄,削减消费,而目前我国生产了太多发达国家未来可能要减少甚至不再购买的产品。而在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上,中国则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将转型到“稳增长,防通胀,促转变”上来,这正是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所谓“促转变”,落实到当下的时点,首先便是淘汰落后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