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人阳先生2009年下半年投资省外煤矿败北,不过,目前他在海南楼市忙得不亦乐乎。
有地方官员私下告诉他:“其实,你们温州人很可爱,即使煤矿被兼并、重组,也不会纠缠得‘鱼死网破’,甚至连吵架的工夫都不愿意浪费,就风风火火地赶往下一个‘淘金地’。”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确实有一部分资金从煤炭领域转战到海南,但具体有多少进入楼市一时难以统计。”
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资源要素贫乏。背靠群山,面向大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温州人愿意往外走的精神,他们投资意识比较强,不管从哪个渠道获得的信息,只要能有收益的可能就大胆地往前走。温州商人认为风险中暗藏机会,这或许是他们眼下轮番进军海南岛与中东迪拜塔的原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视野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黄晓峰的女儿在迪拜开了一家房地产中介机构,本来生意红红火火,但不想去年11月迪拜危机爆发,这家房地产中介也随之门可罗雀。
从迪拜回到温州后,她准备开办一家婚庆公司。本月中旬,当遇到父亲的好友、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陈志远时,她和盘托出自己的商业计划。陈会长第一句话说:“比较之下,迪拜比家乡更有机会,建议订张机票重返‘失地’。”
阿联酋温州商会负责人见证了中东转口贸易中心的快速崛起。他1998年远渡重洋踏上迪拜土地时,这里经济不温不火。但从2002年开始,这座城市第一波搞物流,第二波发展旅游业,第三波则为金融与房地产业。前两波都颇有建树,第三波虽然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但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哈利法塔”、棕榈岛等著名建筑。
温州资本曾在迪拜危机中损失30多亿元,但当前却面临一个“绝地反击”的机会。温州中意鞋服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崇楼说,迪拜楼市被套的资金是温州人在中东从事国际贸易经营中小部分富余资金,没有“伤筋动骨”。
周德文正在筹划温州商人组团考察迪拜事宜,预计虎年春节后成行。据介绍,高828米的“哈利法塔”2004年开盘时五六万元/平方米,到2008年每平方米价格涨到14万元,最贵的达到20多万元/平方米。目前价格跌回开盘价。
作为中东璀璨的明珠与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曾被称为迪拜塔,其房价不可能长期走低,而是像股市一样有巨大的反弹空间。如今,温州商人争先恐后地飞赴阿联酋考察。当地温州商会会长透露,现在到2月初飞往迪拜的机票一票难求,这些国际航班几乎成为温州人的“包机”。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从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八大王”冒着巨大风险,在流通市场快马加鞭,到2003年温州商人冒着伊拉克战争的炮火抢占先机,都是很好的例证。
据说伊拉克战争期间,其他国家侨民纷纷撤离,温州商人却逆其道而行。当美联社发布战争结束消息的第二天,几十个温州人一下子从巴格达“地底下”钻出来,与惊魂未定的伊拉克人洽谈被战争摧毁的大楼重建、油井恢复生产,以及供应紧缺物资等生意。
“迪拜是世界自由港与投资天堂,全面复苏势不可当”。陈志远会长说,所有国际资本在这里进出没有什么管制,设立公司非常方便,营业税、所得税几乎全免,企业赚到钱后可以自由带走;迪拜大手笔规划、大规模建设,国际资本云集,蕴藏巨大商机;中东地区水比石油贵,制造业不发达,大量轻工产品依赖进口,“中国制造”商品大有可为。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商人满口“欧洲”、“美国”等词语,现在这些词换成了“中东”与“迪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