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库存处于历史最高点,一边涨声一片,这就是目前国内钢材市场的现状。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供大于求,价格应该下降;供不应求,价格才能上涨。但是,目前钢材市场的价格却完全相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更重要的,钢材价格的上涨,不仅与市场规律相背,而且是在一年一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开始之时,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众所周知,我国自2004年进入铁矿石谈判以来,就没有在这项谈判中占到过上风、赚到过便宜,最好的结果就是损失少一些。
即便2009年的谈判与以往相比,态度强硬了一些,但结果也并不令人满意。
对在铁矿石谈判中屡屡受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企业没有话语权。于是,面对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受到巨大损害也就变得十分坦然,很少有人去过问中国企业为什么会没有话语权。
作为世界上铁矿石进口的第一大国,按理,我国企业应当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即使不能左右铁矿石价格,也应当具有足够的影响力。然而,在铁矿石谈判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在此项谈判中毫无话语权可言,甚至连基本的发言权也没有。
铁矿石供应商们,根本不把中国企业放在眼里。
我们原本以为,造成中国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屡屡被动的主要原因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合力,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中国企业自己放弃了话语权,或者说,个别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了中国企业的话语权。如果参与谈判的中国企业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配合”国外铁矿石供应商及其幕后操纵者,在谈判前夕提高国内钢材的价格,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又如何能够获得话语权呢?既然参与谈判的企业已经受制于外国企业、外国供应商,为何还要让其作为中国铁矿石谈判的代表参与谈判呢?这岂不是故意放弃话语权吗?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宝钢建设初期,就有人担心,宝钢在铁矿石采购上的运作模式总有一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在看来,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后来许多企业也都采用了宝钢的运作模式,结果,让中国及其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也许,宝钢当初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无可指责。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从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个方面来看,都需要依靠和借用外国企业的力量。但是,依靠不代表投靠,借用不代表卖身,利用国外的技术、资金、资源等,决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代价,必须在以后的发展中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要在外国企业提供的技术、设备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遗憾的是,我们过于依赖于外国企业、外国人了,以至于最终成为外国企业的附属物,完全受制于外国企业,最终不得不做出唯外国企业是首的事,在铁矿石谈判中“配合”外国企业的行动。
我们承认,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较快的提升,但是,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还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因为,发达国家是不会轻易放弃已经获得的话语权的。前提是,中国政府及其企业必须有争取话语权的信心和决心,有争取话语权的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首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切不可为了企业利益、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与人民利益。
所以,因为没有话语权,铁矿石谈判屡屡失败,根子不在话语权本身,而在话语权问题上我们放弃了自己应得的那份权利。要想在今后的谈判中有足够的话语权,首先必须理顺关系,明确参与谈判企业的责任。切不可让参与谈判的企业“胳膊肘儿向外弯”。
(责任编辑:李雨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