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是个什么概念?
我国总部经济理论由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赵弘首次提出,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是指企业组织结构中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全部或其中几种智能的组织机构的统称。
2003年,武昌区率先在武汉全市提出总部经济概念,按照武昌区的标准,总部型企业有3类:国际国内大型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企业、省内生产基地与总部分离的总部企业、武昌本土年税收达1000万元以上且在区外设有3家以上分支机构的总部企业。截至2008年底,武汉市已经拥有3000余家境内外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武汉市总部经济已呈“三足鼎立”之势,发展相对成熟的总部聚集区主要是武昌公司总部区、江汉总部经济区和黄陂盘龙城第一企业社区。记者 吴睿 实习生 黄金斌
总部经济论坛为何垂青武昌?
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前两届在北京举行,第三、四届分别在青岛、南京举行,而第五届选址武汉市武昌区,是有讲究的。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武昌地区拥有武重、武锅等重点工业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型工业陆续搬迁,为顺应制造业外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趋势,2003年,武昌区在湖北省率先提出了“建设公司总部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决策。长江、东湖、沙湖合抱的5平方公里核心区、长达23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武昌拉开了发展“总部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序幕。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比较超前的。
截至目前,武昌区已集聚各类总部型企业130家,其中,国际国内大企业总部、区域总部81家,省内大中型企业总部41家,在区外有三个以上分支机构的武昌本土企业总部8家。如今,武昌区已逐步形成以洪山广场为核心,以中南路、中北路为主轴,以环沙湖和临江地区为拓展区的公司总部区。本报记者 刘春燕 通讯员 欧新梅
圆桌访谈》》》
总部经济理论“源于”饭桌闲聊
昨日,总部经济理论创始人,武汉武昌区、北京丰台区、广州越秀区三位区长以及上海复地集团、广州戴德梁行房地产顾问公司老总,齐聚“圆桌访谈”,谈笑间道出总部经济发展轨迹。
主持人:在全球范围内,赵弘是第一位提出“总部经济理论”的专家,听说这个理论的诞生还有一段传奇?
赵弘:总部经济理论概念起源于1996年一次饭桌上的闲聊,当时,我正在山西某市调研,一知名企业老总提出,公司影响力虽大,但却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应该如何解决?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别人的提问无法回答。
1999年,我从山西调到北京,当时的北京制造业在几年之间几乎全部消亡,经济发展陷入瓶颈期。到了2002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北京工业第一季度增长4.1,而西藏都有4.0,第二季度北京6.1,西藏6.0,第三季度北京9.1,西藏9.0,这一奇怪现象引起北京社科院的关注,并立刻开始设立课题。在研究中发现,北京制造业人才资源丰富、信息技术很发达,但是土地成本高,人工成本高,环境污染条件苛刻,各种配套条件成本都比较高,这种局面让我联想到六年前饭桌上尴尬的一幕,有没有共同的解决方案?
而在当时,在北京,很多企业开始将总部聚集在CBD,这种形态已经显露出来。正在此时,时任北京市丰台区管委会主任的汪洪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写出总部经济的思想来。而当时这一理论在国内外都没有人写,刺激我对这一课题进行专项研究,最终,这一理论正式出炉。
主持人:在座记者请问吴区长,武昌区发展总部经济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吴志振:第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我们要把土地资源规划好,把最优的地段留给最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入驻。第二个我们需要有项目的推动,现在武昌总部核心区有将近50栋写字楼,可用空间大概200万平方米,近期已经开工的写字楼项目也有200万平方米的入驻量,但是入驻率都已经达到90%,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端写字楼空间满足总部企业入驻。第三个是要营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交通和绿化,提供高效高质的政务服务,让引进的高端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干得舒畅、住得舒心。本报记者 刘春燕 陈红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