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华商的自述:我们像蚂蚁般弱小无助
在俄罗斯,起来抗议的华商只是少数,大多数只能沉默以对。因为他们担心抗议会招致更大的麻烦
讲述者:小芳(化名)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金微
现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市场尽快开门。
切尔基佐夫市场是俄罗斯华商最集中的一个市场,自6月29日被关闭后,至今仍没有开门的迹象。我们最初接到通知是说“有关部门检查卫生放假一天”。我们都信以为真,什么都没有从市场带出来。很多人价值几十万美元的货物都留在了市场内,还有的人甚至连钱和证件等贵重物品都放在货柜里。很多人都会因此破产的。
我们的身家都在这里呀。就一个摊位来说吧,有的租金几万美元,有的甚至是十几万美元。其实,每个摊位就是一个集装箱,只有14平方米左右,在里面做过生意,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可是现在我们连这样一个摊位都没有了。由于交不起房租,我的两名老乡也挤到我的住处一起住,我们家原本三口人,本来已经很挤了,现在五人住一间房,挤得就像沙丁鱼。现在大家都是能省则省。我和老乡们这几天一直啃面包,都快啃一个多礼拜了。不过据我所知,还有的人更惨,身上的钱早就花光了,日子根本过不下去了。
大家都无所事事,同时焦急打听何时开门的消息。
这些天来,听说有几十名华商还有越南的商贩因违反禁令进入市场被扣留了。还有光头党和一些警察趁机打起华商的主意,他们说:“想进市场吧?给钱的话就能带你进去。”但我们哪里敢相信他们。
7月4日,有人传说市场可能会开门,我也希望取点东西接济这段穷日子,于是,我早上7点便赶到市场,门口已经排起了队,但最后希望还是落空。现场有几个女商人抱头痛哭,甚至哭倒在地,警察二话没说就把她们拎走了。
我们都把这个市场称为“一只蚂蚁”,可是现在我觉得自己就像只蚂蚁一样弱小而无助。我不会俄语,现在也成天提心吊胆,担心还会被抓起来,每次上街或去公共场所我都是加快脚步。
7月7日有几十名华商前往市场外抗议,但有的被扣押,有的被驱逐。其实,参与抗议的华商只是少数,大多数只能沉默以对。
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遭遇在等待我们?
俄罗斯百姓离不开“中国制造”
从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到别致的发卡,从新鲜的苹果到款式新潮的衣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嘉麟发自莫斯科 “这个市场什么时候能再开?”7月初,中国商人的“伤心地”——切尔基佐夫市场虽然已远没有当初热闹兴红的场面,但却因为一群群俄罗斯商人的到来而难复平静。他们来自俄罗斯伊万诺沃、罗斯托夫等地,比中国商人更有“耐心”的是,他们不肯离开切尔基佐夫市场,一遍遍地在周围四处张望和打听消息。
其中一位金发碧眼的商人向《俄罗斯报》记者抱怨:“我们整个伊万诺沃市穿衣服都靠这里,市场要是彻底关了,那就找不到更便宜的地方了。”尽管,伊万诺沃本身就是俄罗斯最著名的纺织基地。
全俄舆论研究中心2007年9月曾进行了一次有1600人参加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7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日用必需品的主要供应国。在俄罗斯居民眼中,“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与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货已经丢掉“低劣”帽子
在俄罗斯,中国产品的命运事实上正经历着一个历史的轮回。苏联时代,来自东方邻国的丝绸、茶叶和热水瓶,令“社会主义老大哥”赞不绝口。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小商贩用大包小包扛进俄罗斯的中国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少数质量低劣的商品一度败坏了中国产品的声誉,一些俄罗斯商店甚至打出“本店不售中国产品”的招牌。
不过近些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民间交流逐步增多。伴随着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的加深,“中国制造”在俄也逐步升温。中国货渐渐赢得俄民众的信任,中国产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莫斯科州对外经济关系部副部长鲍里斯·普罗科诺夫今年早些时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中国货行销全世界,这本身就说明了其质量有保证。”
此外,中国产品相对较低的价位也是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在位于莫斯科东南的“莫斯科”商贸中心内,记者在俄罗斯商贩批发的摊位上看到的一双标价1800卢布的男式皮鞋,而在中国商人摊位上的出价只有800卢布。此外,一位批发广东产服装的华商拿起一包(共8件)短袖T恤介绍道,自己作为一级批发商的售价是每件110卢布,而俄罗斯零售商最少要卖200卢布。
在法国连锁超市“欧尚”地处莫斯科梁赞大街的分店里,记者看到,从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具到别致的发卡,从新鲜的苹果到款式新潮的衣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超市收银员伊斯坎德罗娃感慨道:“只要是质优价廉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
远东居民买不起本国产品
长期在莫斯科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的华商孟先生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过去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服装、玩具等消费品。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进入俄罗斯市场,汽车配件的出口稳步增长。此外,俄罗斯对中国瓷砖、卫浴等建材的需求也较为旺盛。
“中国制造”在俄罗斯市场上的火热需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俄罗斯《新消息报》记者曾发现,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几乎所有居民都穿着中国制作的服装。远东居民不能指望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购买日用品,因为价格上承受不起。
法国《世界报》最近也观察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小企业几乎都是由中国人经营。报道称,起初,克里姆林宫还担心中国商人和产品会在整个市场中“太占上风”,不过现在,政府干脆要求中国商人雇用当地的俄罗斯人销售以缓解就业压力。
俄罗斯人担心日用品涨价
如今,有俄罗斯居民担心,在“中国制造”的市场进行整顿的背景下,本国的日常消费用品可能会迎来新一轮涨价。
据俄《共青团真理报》7月8日报道,俄罗斯后工业社会研究所所长伊诺泽姆采夫以农产品为例抨击俄罗斯对华商的行政手段。他说,俄罗斯不仅有生产商,还有数量更多的消费者,他们的利益应该被首先考虑到。在他眼中,单纯的行政手段是没有意义的,这将导致中国人陷入困境,而俄罗斯的农场也将重新涨价。
与此同时,中国商人也在反思“中国制造”。“中国产品胜在价格低廉,因此占据的主要是俄罗斯的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份额较少。”孟先生说。此外,中国出口企业的另一个薄弱环节是海外营销。他认为,由于不少中国出口企业都是从为外商加工产品起家,缺乏独立的海外营销经验,导致部分中国产品在俄罗斯销售渠道单一,始终难以打入主流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