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面临的形势 4
(一)渔业科技发展成就 4
(二)存在问题 7
(三)发展需求 8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总体目标 11
(四)“十一五”目标 12
三、重点任务 12
(一)中长期重点任务 12
(二)“十一五”期间重点任务 14
1、组织六大科技创新行动 15
2、实施三大科技示范推广工程 17
3、开展四大公益性基础工作 18
四、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对渔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19
(二)加大渔业科技投入 19
(三)加快构建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 20
(四)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20
(五)培养高素质水产科技人才队伍 20
(六)建立渔业科技大协作网络 21
(七)扩大渔业科技国际合作 21
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2006-2020年)
目前,我国渔业和渔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新形势、新任务,新时期现代渔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我国中长期特别是“十一五”渔业科技的发展思路、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提升我国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科技对渔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带动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特制定《中长期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一)渔业科技发展成就
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十五”时期,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我国渔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并实现了“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渔业总产量达到5102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38%,比“九五”末增加了823万吨,增长了20%;养殖产量达3393万吨,占世界养殖总量的70%以上,比“九五”末增加了815万吨,增长了32%;渔业总产值达到418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比“九五”末增加了1373亿元,增长了49%;海洋渔业总产值占海洋经济总量的30%;水产品出口额78.9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比“九五”末增加了41亿美元,增长了106%;渔民人均收入达5869元,比“九五”末增加了1144元,增长了24%。
我国渔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科技进步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五”末,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渔业科技发展的成就,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水产养殖。一是水产育种技术取得新突破,水产良种日益增多。培育了“浦江1号”团头鲂、“黄海1号”中国对虾、“大连1号”杂色鲍、“东方2号”杂交海带以及新吉富罗非鱼、“蓬莱红”扇贝等一批优良品种,对发展优质高效渔业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发展,水产养殖种类不断丰富。大黄鱼、大菱鲆、南美白对虾、牙鲆、舌鳎、海参、海蜇等一大批水产名优种类的育苗和养殖技术相继取得成功,丰富和优化了养殖品种结构。三是设施渔业开发迈上新台阶,养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工厂化养殖和抗风浪网箱等装备技术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渔民的转产转业,拓展了海水养殖业发展空间。四是水产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技术全面发展。初步建立了疾病监测与防控技术体系,推广了多种健康养殖模式,环保型、功能性饲料得到应用,无公害、绿色产品逐渐增多。
水产品加工。一是水产品冷藏链保鲜技术快速发展,海水鱼的保鲜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贝类、虾蟹类保鲜加工技术有所突破,淡水鱼保鲜、加工方法不断改进。二是我国水产品加工呈现出综合性、高值化、多品种的态势,形成以小包装、便利化、冷冻冷藏为主,调味休闲食品、鱼糜制品、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海洋药物和工艺品等十多个门类为辅的水产品加工生产体系。三是随着生物化学和酶化学及应用技术的发展,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废弃物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出海洋酶、壳聚糖、海藻化工等系列产品。
捕捞与资源养护。海洋渔业资源专项调查和信息系统集成的研究成果,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远洋渔业资源的开发,使鱿鱼、竹荚鱼、金枪鱼类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工鱼礁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建设,为资源保护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中国对虾、大黄鱼、“四大家鱼”、鲷科鱼类、贝类及海珍品等经济种类的大规模增殖放流和底播增殖取得了明显效果,重要鱼虾类回捕率达到1-3%,对努力恢复衰退中的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