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创新石油企业全球资源布局的贸易融资工具
中国已经进入资源短缺、技术升级、需求不断提升的新时代,石油石化企业应该做好资本输出和资源引进的新发展机遇期的一切准备。从资源引进的角度看,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负增长率比同期进口总值降幅大10.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进口2455万吨,下降13%;成品油进口577万吨,下降6.4%,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生产需求严重萎缩,也有贸易融资困难加剧的成分。因此,巨额外储要加大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贸易融资力度。
当然石油行业的融资方式除外储以及政策性金融支持外,还有大量的可转换贷款、次级贷款、票据融资、股票融资、长短期债券融资以及引进外资,今后还可通过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资产支持证券、信托租赁等融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贸易融资体系。
第五,大力推动石油货币合约和石油人民币进程
在国际上现有8000亿至10000亿“石油美元”流通,这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石油交易中间,要寻求石油交易中间的货币多元化,和交易国家之间的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目前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间都在寻求非美元化。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我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
当前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人民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周边国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使其逐渐“区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约为843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就要消耗约75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9%左右。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全球金融危机为改变单一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结算机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近期随着我国与多国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以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必将为人民币走上国际化路径以及“石油人民币”启航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积极开展多元化国际能源金融合作
一是以“建设”换资源。以中国外储资产、金融机构作后盾,通过信贷等方式,支持能源企业在非洲、拉美或中东等地从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对方则以中国所需要的资源勘采权益等,作为对建设投资的偿还。这一方式目前在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中较为普遍。
二是以信贷换资源。通过对资源类国家提供用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获取中国所需要的资源。这一方式,目前已经衍化为以贷款换能源协议,如最近的中国与俄罗斯、与巴西的合作。
三是非直接能源合作模式。“非直接能源合作”的合作模式,具体执行办法是将能源输出国的资源区块作为基金资产注入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由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将其收益部分一定比例为其设立专用账户。一般来讲,国有石油企业很难参与资源成本的定价权,比如石油的份额油分配等,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缺陷。为了防范和有效制约这一形态的出现,以非直接能源合作模式,通过合作金融体系介入投资地区的国家财政金融体制建设过程,从而拥有资源的作价机制权益,应是合作双方、多方都非常欢迎的模式。(张茉楠专栏国家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