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受货币因素、金融资本推动以及供求回暖,国际油价一路飙升,推动纽约原油期货5月份暴涨29.7%,创下1999年3月以来单月涨幅新纪录。石油价格危机似乎又一次卷土重来,中国如何能摆脱危机的冲击需要在战略上重新考量。
当前石油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石油金融正从石油资源中裂变出来,大大推动了石油金融垄断国(美国)在新的全球分工重组中获得巨大套利空间,因此中国要把石油金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在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放缓的大背景下,不仅是中国将外汇储备向战略石油储备转换的有利时机,也是构建中国新型石油金融体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打造中国战略新优势的重大机遇期。
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应该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对中国而言,探索建立新型“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在美国,石油金融,或者说,石油美元,是美国乃至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原动力,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武器和国家竞争力。为此,笔者希望从建立中国有关石油的货币金融政策、建立石油产业发展基金、成立石油储备银行,推进石油贸易融资、开展国际能源金融合作等六个方面探寻中国石油金融战略的新图谱。
第一,制定相关“石油金融一体化”政策
中国海外石油战略面临着洲际资源战略合作、地缘政治资源利益、国际金融秩序、全球产业链、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诸多风险,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石油金融一体化政策。 “石油金融一体化”,就是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得石油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地帮助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制定有关石油金融一体化政策的一个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石油安全合并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利用外汇储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到期交割的交易制度,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原油资产。
第二,设立国家石油专项发展基金
从现代金融体系的视角来审视国家利益和产业提升层次的石油金融,中国当前最缺的首先是石油产业基金和石油储备银行。石油基金是石油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设立国家石油专项发展基金,积极促进石油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其资金来源是国家万亿外汇储备构成的、由国家投资公司运营的主权基金或动用国家外汇额度特批的外资转为国家定向投资的基金。国家石油专项发展基金包括海外并购基金、产业开发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三部分,在融入资源全球化的阶段,不仅支持到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也可以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和定价权。
第三,建立石油投资和储备银行
根据国际石油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石油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必须建立专门支持石油产业的石油投资和石油储备银行。英国、德国、韩国等国在建立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实行“储备成本在全国进行分配”或贴息贷款等鼓励储备的政策。石油储备银行是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并保障石油安全的举措之一。根据测算,2010 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约为2.9~3 亿吨;2020 年估计为3.8~4 亿吨。如今,石油在石油结构中的比例为22%左右,估计未来石油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到30%左右。因此要未雨绸缪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构建。政府可以协调外汇储备机构、石油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并允许它们在石油战略储备的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标的物,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石油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石油战略储备现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