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这个背景下的全球贸易环境想必也不容乐观?
赵晋平: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09年全球贸易将下降11.5%,直接投资下降30%~40%。实际上,这一判断是在预计2009年全球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经济衰退基础上作出的。但是,即使下半年主要国家经济触底反弹,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短期内仍然难以恢复增长。原因在于主要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放缓或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业救助和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而这些政策立足于国内需求增长的需要,对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如美国的再投资计划,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改造、教育、医疗等进口需求弹性较小领域;基础设施改造的材料需求附加了只允许购买美国产品的条件。对减缓本国经济衰退产生了积极效果,但贸易伙伴的受益相应减少。今年一季度,美国进口下降29.7%,高于出口降幅7.4个百分点。同期,欧元区、日本的进口也分别下降了20.9%和26.9%,4月日本进口又下降36.8%。
更为严重的是:今年以来,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加,全球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可能进一步恶化。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一系列加强检验检疫、调整原产地规则、提高环保标准等措施设置贸易壁垒,部分国家的法规、政策调整明显表现出限制本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意图。1-4月,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涉及中国出口额同比增长1.9倍。来自贸易伙伴的各种贸易保护行为将显著加大中国的出口困难,增加企业损失。
汇率波动是影响贸易活动又一个重要因素。去年9月以来,虽然美国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经济急剧下滑,但在避险情绪推动下,国际资金涌向美元资产,美元不降反升,欧元、英镑、澳元对美元迅速贬值。受以上因素影响,按照月度平均值计算,截止到今年3月份人民币对日元、欧元、英镑和澳元分别同比升值0.8%、23.4%、46.8%和44.3%;对卢布和韩币升值更是高达50%以上。
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明显提高,竞争压力显著上升。3月份以后,美元出现贬值。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升值趋势略有缓解,但短时期内无法回归危机前水平,同时还将承受对美元升值压力,出口的外部条件短期内难以改善。
坚定信心、沉着应战
《瞭望》:结合上半年的情况,如何看待下半年的经济运行走势和政策选择?
范剑平:我们预测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上是6%、7%、8%、9%这么一个趋势。现在,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目前还是靠政府投资支撑。这就需要打破行业垄断,为民间资本开放空间。总的来说,投资只是一个中间需求,归根结底只能是为出口和消费服务,下一步要让各行各业的投资转向为国内消费服务,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消费。
可以说,真正渡过危机的良方还是“富民”。过去,我们在政府、企业、居民三部分的收入分配结构中间,政府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居民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过去出口的拉动强劲,在国内消费不畅的情况下,可以保证企业的利润、政府的税收,支撑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现在必须依靠国内需求。如果能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还利于民,可以说这是满盘皆赢的局面。
这是我国处理好政府税收、企业效益和老百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三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环节,也是致力于速度、结构和效益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核心环节。就看是否能够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把各项政策朝着富民的方向推进。
刘煜辉:政府和企业拿了越来越多的钱,只能作投资,形成产能,国内形成的购买力又消费不了,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形成顺差。所以,高储蓄必然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高储蓄,周而复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真的垮了,循环终止。
坦率地讲,如果中国不能从根本上跳出这个循环的话,未来恢复均衡的唯一方式只能是:通过企业大量倒闭、产能大量清洗、失业率和政府债务不断上升,来消灭高储蓄,恢复平衡,整个国家财富将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经济刺激计划当然能奏效,可以预期的是,二、三季度经济增长肯定会被拉起来,但来自政府的投资需求只可以暂时平衡供需关系。居民是最终消费者,当他们的收入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需求和供给最终将无法平衡。政府投资能不能转化为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能否带动私人部门的投资,成为政府刺激计划成败的关键。
现在,有些人期望通过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经济,然后等待外需的回归。不过,这一经典策略在此次危机中可能失效,美国人可能短时间内回不到原来的生活了,中国人这一次得靠自己来解决问题。
范剑平:下半年政策的走向和着力点大体有几个方面:
第一,之前的政策大多属于短期救急,当经济见底后,政策应着重考虑长期,以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第二,针对行业中的矛盾和难题,可能会出台一些更加细致的指导办法;第三,应该把主要手段由扩大投资转向扩大消费;第四,为更好地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贸两方面平衡,可能会出台更加细致的政策实现统筹兼顾;第五,在前期已经陆续出台区域性指导意见政策的基础上可能会针对一些重点区域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各地区深化改革;第六,在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一轮经济增长点方面可能会加大力度,相应的配套政策也可能会出台。
祝宝良:当前,必须一方面扩大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淘汰过剩产能,提高设备实际利用率。当前形势要求我们,应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并观察效果,同时,准备应对更复杂严峻国际形势的政策预案并择机实施,引导我国经济稳定回升。
赵晋平:外贸方面,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基本稳定,以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建议提高一揽子货币中非美元货币的权重,以平衡其他货币对美元贬值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做好针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应对工作。建议加大针对反倾销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并采取积极措施以遏制国外贸易救济措施上升趋势;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担保和政策性贸易融资等官方支持手段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加强对于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加强区域贸易和货币合作,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和适用范围,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工作。企业则应当增强信心,利用危机倒逼机制,调整市场目标,加强国内市场销售,把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来。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培育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梅新育:中央现在已经注意到了潜在风险,也正在提出相应的政策去积极地解决,这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毕竟目前在大国当中,我们的情况还是最好的。我们如果能保证国内大局企稳,我们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就会有所提升。
因此,我认为宁可把困难想得多一些,也不要把它们想得简单。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站稳脚,也有利于我们抓住更多机会。因为危机本身就是机会,危机中大家都下降了,但我们下降得最少,这样我们领先的优势就扩大了。危机估计得越多,我们能够利用的机会就越多。如果估计得太少,可能很多机会就没想到,更谈不上利用了。(王仁贵、张辉、唐敏、尚前名、实习生胡钟予)
附: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如下(按照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刘旭(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室副主任)
刘煜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教授)
彭真怀(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
宋国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
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