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8 月 27 日 |
|
不夸张的说,“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至少影响了一代人。
80年代初,改革开放旗开得胜,市场经济初显活力,“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渐入人心,金钱和物质带来的实惠和享乐,也不可避免地冲击和动摇着人们对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崇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与他人,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或团体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系?简言之,这年头,还要不要讲奉献,讲牺牲?!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祖国南疆边陲一群英雄好汉这发自肺腑的时代强音振聋发聩,它廓清了笼在人们脑海的迷茫,解答了锁在人们心头的疑虑,它给人以激励,以鼓舞,以警示,以启迪,以思考,以鞭策。我们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决不意味着要放弃“先人后己,奉献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此,改革开放的航船才不会走偏,两个文明的建设事业才有胜利的保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才有希望。
作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口号的发现者和第一传播人,我有义务将这段新闻背后的故事及其带给自己的冲击和感悟讲述给新闻界的同仁们共勉。
那是在198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我随首都青年学生慰问团赴广西边防部队采访,同行者有团长、北京团市委副书记马木强、全国劳模陈爱武、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北京市卫生局团委书记张大发,清华大学三好生朱军等。
我们跋山涉水,马不停蹄,足迹遍及广西边陲的几十个阵地哨所,从庭毫山到法卡山,从水弄山到友谊关,从靖西镇到凭祥城。我们和边防战士肩并肩挤在猫耳洞里站岗放哨,我们穿过雷区为坚守阵地的高山哨所送去给养,我们为正要整装出发的指战员敬上壮行酒。我们全副武装登上阵地前沿,突遇敌方冷枪袭来,一梭子弹打进距我仅半米的左侧土墙上,腾起一团尘烟……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宁,我英勇的边防战士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杨真全、梁明安、高明杰、郑成贵……,一串串英雄的名字,震耳鼓,撞心扉。抛头颅,洒热血,埋忠骨,献青春……,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惊天地,泣鬼神。他们有的来自繁华的城市或富庶的侨乡,有的来自条件优越的干部家庭,有的是已先富起来的万元户,有的入伍前刚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温暖的家庭,优越的享受,个人的幸福,失去了许多被许多人看作是求之不得的东西,以“出不入兮往不返”的英雄气概,迎着敌人的炮火,奋不顾身的冲上去了。有的年轻轻的成了终身残废,有的默默无闻地安卧在山野草丛……
作为一名记者,如何将我所见所闻所感告诉广大读者,既要真实准确地反映他们的英雄事迹,又要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伴随我走过南疆的山山水水,度过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八月一日凌晨,我与边防战士在庭毫山的猫耳洞里站了一夜岗后回到哨所,一边吃早点,一边观看战士们绘制的黑板报,有一段文字突然使我眼前一亮:在不少人眼里来看,我们是真的“亏”了,但是,我们情愿吃这个“亏”。革命,就是要以少数人的吃“亏”换取大多数人的幸福。没有革命先烈的吃“亏”,哪有我们的今天;没有我们边防战士的吃“亏”,哪有全国人民的安宁;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吃“亏”,哪有子孙后代的幸福,哪有共产主义的到来!先烈夏明翰曾在《就义歌》中写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今天,虽然“砍头”的考验并不经常存在,但吃亏的考验几乎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的誓言是:“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我不禁击掌叫绝——这就是我百找千寻的好标题!感谢北京日报的领导慧眼识金,对这篇报道给予充分肯定,并安排以通栏的规模刊登在1982年9月21日北京日报第一版的显著位置。紧接着,伴随边防英模演讲活动的展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作为边防模范奉献和牺牲精神的结晶和浓缩,成为全国各行各业学习和崇尚的时代精神。
几年后,云南老山之役英雄辈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传播和弘扬再掀热潮。由此还引发了这个口号出处之争的小插曲:广西部队和云南部队都说是他们最先提出来的这个口号。为此,中央军委和总政的同志还专程找我来了解情况,最终确认:这个口号是广西驻庭毫山部队最早提出,由北京日报记者发现,经北京日报率先刊发才传向全国的。
我之所以能够挖掘出“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样叩动时代脉搏的好报道,得益于北京日报历任老领导的传帮带。孙轶青、张大中、徐惟成、王立行、许文、高念东、赵绮秋、李志坚、刘虎山等老同志都曾面对面,手把手地教诲我如何采写新闻,怎样挖掘主题。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关于卖糖“一抓准”的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事迹报道主题的挖掘。当时,由时任北京日报工商部副主任的刘虎山同志主持,由刘广和、邸彩霄、林为民、刘红等同志集体采写张秉贵的事迹。可以说,他们真是采访了无数次,研究了无数次,最终挖掘出了“一团火精神”这一体现时代要求的鲜明主题,一扫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阴霾,呼吁像火一样温暖人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并成为我国财贸战线乃至全国商业、服务业学习的楷模。我有幸多次参加该报道组的讨论,并亲自聆听过刘虎山同志关于“一团火精神”主题挖掘的体会,获益匪浅、受用终生。
一般的动态性报道只承担传播信息的任务,而经验性报道、尤其是典型性报道则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相当的分量,起到引导先进舆论,提升群众觉悟,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这就要求这种报道能够切实叩准时代的脉搏。
仅以各媒体不久前推出的任长霞和牛玉儒这两个先进典型的报道为例,在这方面就有高下之别。应当说,这两位先进人物事迹都很感人,精神都很崇高,但任长霞的报道较多地停留在实例的堆砌上,未能深入挖掘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鲜明主题,让读者只看到了“事儿”,未领会到“魂儿”。牛玉儒的报道则以大量生动感人的事迹为基础,提炼出了“只要活着一分钟,就要敬业60秒”的时代精神,使人们向往和崇敬的勤政爱民、执政为民的党的干部的形象和风采跃然纸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普遍的教育意义,可谓叩动了时代的脉搏。
我认为,要叩准时代的脉搏需注意克服两种倾向:
其一,只停留在就事论事,堆积事例的表象阶段和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提炼。
其二,只满足于空洞、抽象的一般性口号,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有的个性。
为此,要叩准时代的脉搏,不仅要深入采访,掌握大量的、鲜活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准确的概括,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对此,我试着总结出三句话作为提炼叩动时代脉搏主题的要领:
1.透过表象看本质。
2.透过现状看趋势。
3.透过短暂看永恒。承蒙《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厚爱和鼓励,特将此粗浅体会献给读者,以作抛砖引玉。(作者为高级记者,京报集团同心出版社社长)
|
来源: 人民网 |
|
相关文章: |
|
图片新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