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青川县马公乡,一辆载着货物的车开往村里。地震后有些移民重回马公乡。本报记者 韩萌 摄
8月13日,马公乡,朱桂芳的公婆在自己家的窝棚附近。
8月中旬,马公乡,电力工人在抢修地震破坏的电线电缆。
8月13日,马公乡政府,大家聚在电视前看奥运会。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韩萌
核心提示
地震后,在次生灾害的威胁下,青川县的3000人被紧急移往剑阁县和元坝区。他乡重生,一个搀杂痛苦的适应过程。而突然传来的故乡将重建的消息,在移民的适应期内刮起了旋风。
政府希望移民不要返乡,但对于移民来说,故土是难抵的诱惑。
事实上,重建的信息尚不确定。在重建规划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灾民在他乡和故土间流动或犹豫着。回来的人则在窝棚里观望和等待。
不到三个月,青川的移民经历了一个选择的轮回。
走还是留,重新成为一个问题,只是起点和终点发生了倒置。
两个多月前,6月3日,迁往同在广元市的剑阁县,大巴上的青川县马公乡人少有离去的悲伤,想的多是在剑阁的崭新生活。
8月11日,在马公乡,他们敞着衣衫,蹲在路边随意聊着,自然得好像从未离开过。
只是偶尔会被人嘲笑一下,“剑阁人回来啦”,大家善意哄笑。
名义上他们确实已是剑阁人。他们是青川第一批永久性移民。
有的移民已决定永久性回来。有的在新地方生存下来。有的还在观望。
移民返乡
预计三分之一的人回归
返乡的朱桂芳目前住在窝棚里,她说“我还不信马公能饿死人”
8月4日,朱桂芳背着30多斤红辣椒,从剑阁县的王河镇回到了青川县马公乡。
剑阁的辣椒便宜,6毛一斤,她攒了两个月。回来前,她把分的地还给了镇里。地上种了庄稼,熟了她会去收。
她说觉得踏实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房子塌了,地基冲没了。一家人在一块玉米地旁搭了个窝棚。等玉米收了,他们就能盖房了。
每天一家人去挖没被冲走的土豆。孩子在帐篷小学复课了。马公的路一下雨就断。她走两小时去相邻的乡买盐巴和菜。
朱桂芳觉得生活就要恢复正常了。乡上在重新架电线,马公的男劳力都去帮忙。
提起剑阁,她皱眉。马公海拔1000多米,天气凉爽,剑阁热,蚊子也多,“一个胳膊上趴9个”。吃的不是溪水,是井水,一烧水壶里都是水垢。剑阁种水稻,水里一尺多长的黄鳝到处钻,把她吓得不行。在她看来,马公有矿,有药材,都能变成钱。剑阁只能种地。
总之是青川好。唯一的不好,是有滑坡,有余震。但她说,剑阁也摇地震,反正都摇,就听天由命。她说和她一起到剑阁王河镇的马公人,大半要回来。地基没了,就买别人的地基。地没了,就去找地,“我还不信马公能饿死人”。
马公乡党委书记黄兴文说,马公乡人口1938人,地震遇难百余人。震后向外移民1255人,现在回来了300多人。还有人不断回来。“预计最后回来的人数有700人”。
青川的石坝和红光两个乡的移民也有不少人回来。广元市移民异地安置小组副组长李智说,估计最终回流的移民能够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
广元市希望移民能安置下来,不要返乡,不过对于返乡的移民,他们也只能劝说。
黄兴文说,对于返乡的移民,他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找个安全的地方待着。
来回间的代价
再折腾也要回乡从头再来
要走的那几天,牛贩子猪贩子把价格压得很低,当时村民董天发心疼得直掉眼泪
回来的朱桂芳,现在最大的担心是盖房子的事。以前可以给帮工一天两顿肉,现在只能供得起一顿了。
从5月底去剑阁,朱桂芳又来回到青川4次,路费加上食宿,花了一千多元,“一头大肥猪没了”。
更让她心疼的是家里那头大牯牛。平时五千元舍不得卖,移民时她只卖了三千。
当时贱卖牲口,几乎是回来的移民提起来就摇头的话题。
一头老母猪卖了五百,三头牛卖了五千。要走的那几天,牛贩子猪贩子挨家挨户收,价格压得很低。
“卖得肉痛。”当时村民董天发看着还能生崽的母猪被拉走,眼泪直往下掉。他说那时候都以为不回来了,不卖掉,一分钱都没有。
后来,他花一千元雇了辆车,把家里抢出来的凳子、电视、洗衣机都拉到了剑阁。现在他要再雇辆车,把东西拉回来。折腾一个来回,补助款基本都花光了。即使如此,董天发依然愿意回乡从头再来。他说在住了40多年的村子里,才活得有盼头,他不喜欢游荡。
而对于14岁的李乙辉来说,回来意味着原来的伙伴又能聚在一起。
他的父亲何仕光在塌掉的屋前收拾残砖,说了一句,“剑阁好,那是剑阁人民的”。
当初的决心
“抬也要把人抬出来”
命令说“马公乡要一个不剩”,5月20日开始,乡干部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劝人离开
作为马公人民,他们曾以为马公将永远消失。
马公、石坝、红光是青川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三个乡,马公尤甚。
马公只有4个村,位于青竹江河谷,是青川的边界。村民散居山间,景色优美,但灾害频发,已连续三年遭灾。
地震在马公境内形成了6个堰塞湖,多处山体滑坡,最长的滑坡十几公里。“在马公,再找不到三亩的平地。”黄兴文说。
地震后,地质专家踏勘了这三个乡镇,认为不再适合人居。广元市市委书记罗强当时介绍,这一地区处于断裂带上,不适合生存。三个乡镇的部分灾民随后被紧急移往剑阁县和广元的元坝区。
那时,关于马公最常被引用的一个判断是,“再无重建可能”。黄兴文当时接到的命令是,“马公乡要一个不剩,抬也要把人抬出来”。
5月20日开始,马公的乡干部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劝人离开。
“乡干部说有八级地震,还有火山爆发。”董天发说,刚经历了地震的他被吓坏了。而乡上关于马公不再重建的消息让他最终选择了移民。马公都要没了,还留下做什么呢。不通路,不通电,怎么生活?
有些老人是被部队抬出来的。还有一些老人抬也抬不走,黄兴文让他们找相对安全的地方暂时呆着。
5月25日第一批青川移民被军车拉到剑阁时,剑阁还没完全准备好。6月3日的第二批要从容得多,他们被定点拉到不同乡镇,安顿下来。6月23日,两个县的公安局开了一个协调会,移民的户口正式由青川迁到了剑阁。
乡干部不断动员马公人出来。走的人越来越多,准备留下的人越来越少。7月14日,广元移民异地安置小组组长白耀宪到了马公。他讲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希望灾民离开,不要再犹豫。
这一次又有不少人报名离开。按黄兴文的统计,此次迁移后马公乡将只剩下200来人,一个小村的规模。
他想,这个村划到另一个乡,马公就可以取消了。
本报记者 张寒 四川绵阳报道
□专题统筹 本报记者 闾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