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奥运会媒体村正式开放,迎接全球记者,标志着奥运会“新闻大战”的启幕,来华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600名注册记者、5000多名非注册记者以及无数驻扎在世界各地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媒体人都将参与到这场由北京奥运会引发的媒体大战中。
显然,北京奥运会是这场超级媒体大战的“导火索”。中国的魅力不仅在于5000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在于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猛发展使之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令人瞩目的政治、经济大国,因此全球大量时政和经济记者云集北京奥运会成为历届奥运会不多见的场景。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可以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接受的一次‘成人礼’。”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剑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在陈剑看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就是世界对中国的巨大进步高度认同的里程碑式标志之一。
奥运场馆展示创新中国
“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落成,引起了世界的惊叹,它们足以代表当今世界建筑的一流水准。而在几年前,无论从施工技术还是设计理念来看,这样的建筑都还是难以想象的。
7月27日,在“北京奥运工程中的自主创新”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委员、新闻发言人张农科介绍,奥运工程建设中的自主创新,突出表现为“四个新”:施工技术新、施工工法新、标准新和材料新。
而奥运工程在方案征集过程中,国外设计师参与非常多,采用的方案里国外的因素上有一些,但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建筑的主创意,外国设计师占主要的寥寥无几。
人们最为关注的鸟巢,最初的建筑创意方面,是瑞士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公司做的创意。而紧邻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水立方”,它的“方”的创意来自于中国设计师。
绿色奥运彰显人文中国
上世纪90年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主导着中国经济,并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今,我国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过去一直提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这一提法改变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改变,反映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对发展有了更为成熟的认识和更加科学的表述。其根本内涵,就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奥运经济见证发展中国
近年来,与奥运有关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现代流通、信息传输、房地产、旅游会展和文化体育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到2007年底,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2002年的61.3%提高到72.1%。
“这一切,是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奥运会的坚实基础,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全面进步的突出体现。”陈剑说。
国际奥运考验开放中国
从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到今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中国经受了多次严峻考验,而举办北京奥运会又是一场完全不同的考验,因为这次“现场评委”更多,规则更严格,参照系更加国际化。
奥运会是人类目前规模最大、元素最复杂的集体活动之一,要成功举办,必须具备极高的社会管理水平,而奥林匹克理念就是最好的检验尺度。
比如“宽容”精神。任何一届奥运会都不会只有美好的赞扬,必然会出现尖锐的批评之声、反对之声。中国兑现奥运申办承诺,以开放的姿态应对全球采访奥运会记者,不仅按照奥运会惯例给外国记者来华采访携带采访设备入境和简化签证程序提供便利,而且修改完善了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除此之外,还在北京专门开辟了三个游行示威区域。
“这些东西是无形的,却比对物质实力的检验要求更高,它们要求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成熟度。”陈剑说,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它将激发我们产生新的发展智慧。可以预期,多年以后再回头来看,中国的新的变化和进步将有相当部分源自北京奥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