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范跑跑"被取消从教资格 称将起诉 "最美女警"被破格提拔为副政委 -黑龙江富锦粮库陈化粮被盗 涉案金额或过亿 钢价为何上涨迅猛 -中科院士称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200年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 第一批名录 -卫生部:两个患者家庭间交叉供肾合法 沪存40万隐性忧郁症病人 -湖南耒阳高考舞弊案:4人被刑拘2人被记大过 舞弊挑战良知底线 -封闭式基金指数创八年最大跌幅 重挫基民信心 恐慌性清仓不可取 -山西孝义安信煤矿爆炸:27人亡 7人被困 吕梁市山体滑坡19人遇难 -成品油提价落空 炼油巨头被指补贴过度 CPI"6时代"可调油价并轨 -四川银监局督促严查购鞋事件责任人 工行回应 涪城分行长被停职
中国经济预测:08年GDP增速达10.4% 三大产业增速回落(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6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第三部分 中国宏观经济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一、2008年中国GDP增长大幅回落,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增速同时下降的过程中,产出缺口的快速逆转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周期的下行区间。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三大需求的增长速度同时回落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整依然具有十分明显的顺周期效应,未来宏观经济存在加速回落的风险。

利用AK生产法和四种滤波方法测算出来的GDP缺口表明,2008年是实际GDP向潜在GDP快速回归的年份,也是中国周期变动的年份。2003-2007年间中国实际GDP年度增长速度均超过其自然增长率并且逐年加速,必然通过滞后效应大幅度提升2008年中国潜在国民收入水平。即使在2008年中国实际GDP增长10.4%而超过其自然增长率的预测条件下,中国国民收入相对缺口也将从2007年的正值逆转为2008年的负值而指示萧条经济景气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三大产业GDP出现整体同步回落的趋势。第一产业全年增长速度预计达到3.5%,较2007年、2006年分别回落了0.2和1.5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全年增长速度预计依然要低于2007年1.6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2007年回落2个百分点,仅为10.6%。

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经济下滑不仅在三大产业中存在一定的联动性,而且在同时下滑的过程中,宏观的产业结构并不是得到优化,反而进一步恶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提高0.04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要下降0.03和0.01个百分点。

在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的同时,有效需求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出现同步增长速度回落的态势,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在外需下滑的引领下,在“投资-出口”联动机制和“通货膨胀-实际收入”联动机制的作用下,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的增速顺势进行回落。这充分表明,以往各个周期中所存在的宏观经济顺周期调整效应依然存在,这预示着本轮经济下调可能延续以往周期中所存在的“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

二、在世界经济周期与本国政策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净出口的大幅度回落将引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而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将增加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在内部结构刚性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外需的过度调整将引发宏观经济总量收缩和结构进一步恶化的问题。

2008年中国进出口变动情况基本延续2007年10月以来的态势,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增速(除2008年3月),这导致净出口总额同比增长速度下滑。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2588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34亿美元。正是外需大幅度的下滑引领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并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大幅度下滑的首要原因。考虑到汇率变动的因素,2008年净出口增长的下滑将直接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0.83百分点,占中国经济下滑的56%,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如果考虑出口增速下滑带来的投资增速下滑的因素,那么出口下滑可以说明2008年经济下滑的90%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需可能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一是在各种表象因素和深层次力量的作用下,世界经济的持续下滑将使中国出口增速加速下降;二是汇率-贸易传递机制的3种特性——“滞后性”、“累积性”与“阀值效应”决定了中国人民币进一步加速升值将导致出口增速加速性回落,人民币升值速度存在加速过度的问题;三是内部需求的刚性和国内贸易政策的顺周期性调整将导致进口增速进一步扩大。

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中国外需调整的过度和存在持续恶化的可能性,而这在在中国内部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具有刚性的前提下,可能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不利的冲击。

三、在部分部门利润水平依然较高、灾难的需求创造效应较为明显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反向调整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实际增速下降明显。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持续高涨以及上述各种因素的短期性却意味着中国固定投资可能在2009年进入加速下滑区间。

从数据可以看到,2008年固定投资名义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高涨,2008年的实际投资增速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年较2007和2006年分别下滑4.8和3.4个百分点。这是仅次于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回落的第二大因素。2008年中国的投资出现下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进一步下滑的原因在于:

第一、利润增长率的下滑决定了实际投资增速的下滑。2008年1-2月的工业利润增长率为16.5%,中国企业利润的确进入了下滑区间。2008年是中国告别“高利润时代”的拐点。这决定投资也将面临下滑的压力。

第二、固定投资价格、原材料价格以及动力价格大幅度上升提高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制约了实际投资的增长。

第三、在“出口-投资联动机制”的作用下,出口增速的大幅度回落将导致投资的回落。

第四、由于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在利润大幅下滑的重挫下,“煤、电、油、运”等传统瓶颈产业的供给约束将重新凸现。

第五、信贷的进一步收缩也将引起投资的进一步收缩。

第六、房地产投资的反向调整可能是影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因素和中国宏观经济下滑的焦点。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出现开发投资提速,而销售面积大幅下滑、部分房价出现回落的局面。这集中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房地产商捂地牟利模式被资金连过紧打破;2)房地产在需求下滑情况下供给大幅度增长,预示房地产价格将面临整体下滑的可能,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收益将进一步下滑,紫金链将进一步收紧;3)房地产市场将出现大整合。而这些变化则预示着2008年下半年以及2009年可能迎来房地产投资和价格双双下滑的局面。

第七、雪灾和震灾通过“需求创造效应”相当程度上抵消了中国固定投资下滑的趋势,但这种效应所具有的短期性和加速衰减性等特点决定了2009年的固定投资可能面临加速下滑的危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名义固定投资速度维持的格局将在2009年被打破,利润的下降、投资成本的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反向调整、出口的进一步下滑、瓶颈产业的出现以及灾后重建效应的递减,2009年中国固定投资可能面临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双双下降的局面。

四、CPI结构性的高涨、实际收入水平增长的乏力以及消费变动内在的规律决定了我国难以在短期再次出现消费结构升级与总量加速,实际消费水平的缓慢上升不仅意味着我国需要进一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要求我们适当放缓结构性调整和外需收缩的节奏。

从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我们可以十分轻易得出中国消费正处于加速期,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结论。因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从2006年初的12.5%上升到2008年4月的22.0%。但是,如果剔除物价因素,中国目前的实际消费增长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2008年上半年实际消费增长可以达到12.6-12.8%,只比2007年提高了0.5%百分点。总体而言,2008年中国消费速度呈现“名义加速,实际下降”的局面,一些研究人士所鼓吹的“消费加速,增长转型”是一个伪命题。其原因在于:

第一、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对消费者行为的冲击决定了2008年上半年消费上升只是一个短期现象,进一步的通货膨胀冲击将使消费者行为发生逆转,消费将出现下坡。

第二、2008年居民实际收入的下滑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进一步恶化都不足以支撑中国消费的加速和升级。

第三、在1998-2003年中国消费加速和消费升级港完成的前提下,中国消费难以期待在短期内发生下一个消费革命。

因此,如果在今后几年中国收入结构、国民收入结构以及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把中国经济将增长的发动机过早寄托在“消费升级”之上,无疑会犯战略性的错误。

五、在延续2007年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基础上,各项价格指标进一步上扬,通胀压力日益加大。价格上涨的国际输入性、结构上涨的持续性、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经济下滑与CPI持续上涨的矛盾、输入型通胀压力与要素价格改革的冲突、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与工资型通胀的冲突、价格释放与价格控制的错位等因素不仅决定了价格治理的复杂性,同时也要求从全球视野、历史比较、中期角度来合理统筹价格释放与价格控制、需求总量控制与供给结构调整、短期工具与长期工具之间的关系。

2008年的通货膨胀基本延续了2007年4月以来价格逐季上升的趋势,各项价格指标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攀升。1-4月CPI达到8.2%,PPI达到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达到10.3%,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达到8.6%,比2007年分别上涨了3.4、4.1、5.9和4.1个百分点。这种大幅度的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导致大量认识的分歧和行为的分化。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从国际以及内在机制等角度深入研究目前的价格上涨问题。

第一、2008年无论是从CPI还是RPI来看,其内部结构与2007年基本是一致的,依然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与1988和1994年通货膨胀比较,中国短期内难以出现全面物价上涨。

第二、超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争论,需要从世界经济循环和周期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本质。中国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不仅决定于中国的全球化、工业化以及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决定于全球分工体系的调整、世界不平衡、美元贬值以及金融全球等因素。

第三、不能简单化目前我国价格上涨的国际传导路径,由于汇率传递的效率太低,人民币加速升值无法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第四、必须充分重视本国经济的内在结构关系以及运行机制所面临的困境,选择各种相应的治理措施。

六、雪灾和震灾将轻微改变2008年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其“供给损失效应”与“需求创造效应”的不对称性在短期内延缓了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短期分层次做出不同的调整。

第一、震灾对存量冲击较大,“供给损失效应”较小。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和相关估价方法,本次大地震的财富性损失估计在4200-5000亿之间。但存量的损失不能直接等同于今年GDP的损失。由于本次重灾区13县市的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34%。因此,考虑到灾区的灾后生产恢复很好,灾害带来“供给损失效应”不会超过2%。

第二、“需求创造效应”很大,有效缓解了2008年内需与外需增长速度同步下降带来的经济下滑压力。

对于消费而言,震灾可能导致总消费水平应当略有上升。对于投资而言,由于四川财富受损的规模在4200-5000亿元,灾后重建的标准又要高于当地原来的标准,加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高涨以及灾后重建在3年内完成等因素,估计2008年的灾后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以上。该规模预计使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快1-1.5个百分点。

第三、在供给略微减少和需求拉动明显的双重力量作用下,2008年价格上涨压力将轻微增强。

由于震灾导致的供给损失不超过0.2%,需求拉动不超过0.6%,根据中国以往的产出缺口-通货膨胀关系推算,所导致CPI上涨的幅度应当在0.2%以内。因此,地震对总体通货膨胀的压力不会十分明显,只是在部分行业中会凸现。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去年青海人均GDP达14257元 位居西部地区第六
金砖四国GDP总量或超西方七国集团 中国内河通航里程世界居首
高盛:未来金砖四国GDP总量或超西方七国集团
美国之音:知名学者称中国GDP七年后超美国
巴克莱银行预计:今年中国GDP增幅将减至8.8%
地震不改经济基本面 救灾非调整"从紧"理由 重建将加快GDP增长
发改委:地震对GDP影响有限 对CPI影响不会很大
樊纲:救灾非调整"从紧"的理由 重建将加快GDP增长
直接经济损失或超雪灾 地震可能拉低二季度GDP增速
GDP缩减指数大涨 热钱或进一步增加
政府应补贴弱势群体应对经济拐点 明年GDP难破8%
国家信息中心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反弹至10.8%
川企"重伤":经济损失670亿 或拉低二季度GDP
图片新闻:
暴雨袭击全国20省份 已造成169人死亡 3800多万人受灾[组图]
全国部分地区降暴雨 广西遭遇罕见洪灾【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收养汶川地震孤儿资讯/ 寻亲资讯 / 震后防疫 / 抗震救灾行动 /最新报道
· 聚焦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08年 07年) / 数字报告/ 农业发展 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