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发布《2008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一季度GDP缩减指数大幅上升至8.2%,短期内流入我国的逐利资金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下一阶段,央行将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稳妥运用利率工具,发挥其在抑制需求膨胀、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的作用;增强汇率弹性,发挥其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继续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
报告同时指出,货币政策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一季度,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回落,其中,证券客户保证金大幅减少,一季度同比少增3855亿元。这种变化与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上年结构性加息政策以及货币信贷调控从紧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经济增长动力依然较强
央行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呈适度放缓的趋势,居民消费价格仍可能高位运行。目前国际经济运行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仍有不确定性,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
对于“三驾马车”未来的趋势,报告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贸易顺差增长可能继续放缓,但顺差或将维持较高水平。对于未来投资的形势,报告认为,由于外部需求增长减弱,国内市场需求将受到一定抑制,可能对投资产生影响,但支持投资相对较快增长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从消费来看,居民消费意愿有望继续增强,当前需要注意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保持消费需求平稳增长。
GDP缩减指数大涨
价格指数水平的上涨成为央行报告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报告指出,一季度,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大幅上升至8.2%,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GDP缩减指数自2007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升,由于该指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应对其走势保持高度关注。
此外,对通货膨胀压力的担忧也见诸报告。报告认为,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未来一段时间物价仍然可能高位运行。
数量、价格型工具并用
报告认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继续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调控金融机构贷款扩张,并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确定工具组合方式和对冲力度,提高对冲效率。
报告提出,要合理运用价格型工具,稳妥运用利率工具,在抑制需求膨胀、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发挥作用。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汇率弹性,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在适度加强对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的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央行还指出,要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外汇市场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设计针对性更强的汇率避险产品;积极发展直接融资等。
热钱流入或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中美之间保持正利差,国际资本套利机会增多,短期内流入我国的逐利资金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加大了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强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减少套利资金违规流入和结汇,是配合当前宏观调控的需要。
报告认为,次贷危机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可能成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总体看,我国的外汇流入是通过合法合规渠道流入的资金,是企业和个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作出的符合自身利益选择的结果。逐利外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合法渠道流入:一是货物贸易;二是在外商直接投资(FDI)项下和FDI“投注差”(即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外债直接结汇;三是个人项下结汇;四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股本融资渠道;五是服务贸易;六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七是利用黄金交易、期铜等大宗商品交易进行融资性质的操作达到套利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