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将央企间重组方式、保持绝对控制力的7大行业、鼓励整体改制、整体上市等内容予以强化;同时,还将对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的“央企必须做到行业前三名”的说法等内容做出解释
“三年之内要做到行业前三名,否则国资委给你们找婆家”。3年前,李荣融的这句话仿佛一条生死线,让一些央企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自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户数从196家,经过几年的重组,已“瘦身”至目前的155家。至此,国资委已对38组76家央企进行了重组,重组面约占40%。而进行重组后,央企在2006年实现利润7546.9亿元,同比增长18.2%。
而在2006年底,三年大限行将到期之时。国务院办公厅却在当年12月5日,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将2010年作为新的大限之期,准备将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央企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其中打造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日前,记者却从国资委获悉,经过一年多的起草、论证、沟通和协调,由国资委规划发展局执笔起草的《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经国资委、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委等几个相关部委充分交流,几易其稿后,将在近期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国资委研究中心一位参与《指导意见》制订的人士向本刊介绍,《指导意见》将央企间重组方式、保持绝对控制力的7大行业、鼓励整体改制、整体上市等内容予以强化;同时,还将对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的“央企必须做到行业前三名”的说法等内容做出解释。
这个《指导意见》将成为第二个三年大限后,决定央企生死的标准线。并且,《指导意见》的出台,将让国有资本的进退范围更加明确。
综合指标“前三名”
国资委研究中心2007年完成的《中央企业重组报告》显示,在国资委倡导央企必须进入行业前三名的压力下,一些管理层担心自己的企业被国资委边缘化,走向资产重组,出现“管理层投靠大山”的迹象。一些实力较弱的央企为了不被整合掉,自发进行后面几名的重组,力图从规模上做大到前三名。
然而,朝着“前三名”奔忙了三年的央企们,却并不知道此“前三名”指的是效益排名还是规模排序。按照不同的指标来看,央企排名结果也将不同,这种情况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虽然李荣融曾多次表示,中央企业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而不是先做大。但“前三名”的定义显然不是“前三强”这么简单。
国资委规划发展局相关负责人称,国资委不会按照单一的规模或是盈利指标,决定某家央企未来是否会被重组。
据他透露,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评价指标既不是企业规模,也不是企业效益,而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收入、创新能力等多个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核算,“前三名”的定义会在《指导意见》中得到解释,但各指标间的权重和计算公式,《指导意见》中尚未做出详细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的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具有带动作用的行业,或是国有经济要有序退出的行业,或是过度竞争的行业,即使企业的规模、效益是行业中的“第一名”,也将面临被重组的危险。
而李荣融“未来只保留央企前三名”的说法,实际上也只是对国资委调整央企布局的一个大的原则性表述,多于或少于三家,还将依据此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国资委对该行业的控制力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