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2009年能效门槛再抬3级 七成空调厂家或出局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现行的空调能效门槛已跟不上国家“节能减排”的迫切步伐。为改变市场上95%的空调能效仅为“及格”的局面,国家标准委、发改委计划于2009年3月,将空调的能效门槛由现行的5级(能效比2.6)提高到2级(能效比3.2)。

今年9月1日,江苏省将率先实施该新能效门槛,而空调的生产成本也将最少提高30%。国内家电行业资深专家刘步尘预测,新标准一旦实施,将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市场上的空调厂家或将从现在的200多家减少到50多家。

95%空调能效刚刚过关

现行的《国家空调能效标准》是2005年9月出台的。该标准将空调分成五个能效等级,其中5级为“入市”门槛。1级最节能,能效比在3.4以上。

然而,两年过去了,能效标识制度对节能的促进作用,被监管部门认为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检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空调产品的能效水平刚刚‘及格’,能效达到1、2级的产品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这违背了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初衷。” 国家质检总局审计司副司长宋伟在近日召开的2007年空调能效高层论坛上表示。

据悉,目前市场上能效为4、5级的低能效空调占总销量的95%。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99%以上的空调为高能效空调,即使在泰国市场,高能效空调也占到90%以上。

成本涨3成引发行业洗牌

针对这一现状,国家标准委、发改委计划于2009年,将中国空调市场的能效准入标准由现在的五级提高到二级,并在日前开始征求企业的意见。但据了解,不少企业对这一政策并不拥护。

“若按新门槛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将至少提高3成以上。”某空调厂家老总在接受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刘步尘也告诉记者,提高能效门槛对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还有技术问题,能效比越高,向上提升的空间和难度就越大。

“门槛提高了,变频空调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刘步尘表示,因为变频的能效门槛就是3.2,直接对等于定速空调的2级能效,“而且能效比越高,变频空调的成本越有优势,能效比高于3.0的,其成本甚至低于定速空调。”

但事实上,我国主推变频空调的品牌非常少,大部分国产品牌的变频空调,占比只有1%~3%。

主流品牌将扩产变频

尽管市场上大多空调品牌均忧心忡忡,主流企业却表现得“信心满满”。

格力电器副董长、总裁董明珠表示,主张节能是“利国利民”,也应该是今后所有空调企业的主抓方向,格力将率先停止生产2级能效以下的空调产品。

科龙总裁王士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明确表示拥护该政策的出台,并表示海信、科龙将继续高举变频空调节能大旗。美的空调相关高层也表示,会加大变频空调占比,他说,“技术不是问题,关键要看市场接受程度。”(记者 刘莉)

来源: 信息时报

相关文章:
空调车不开空调 北京公交低票价等于忍受高温?
家装9台空调仍无奈吹风扇 消费者维权艰难
空调已成室内空气污染重地 缺少定期清洗是主因
中国空调遭制冷剂专利追责 出口成本将上升
效果存在滞后效应 房价持续上涨凸显政策"空调"
发改委公布检查结果 小天鹅、LG空调能效标作假
空调巨头竞争加剧,固有格局有望打破
灾年后空调业艰难转型备战2007
中国颁加强节能工作决定 夏天开空调最低温26℃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