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中国市长协会报告:中国城市开始“抱团”发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告别“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 突破行政区划“围墙”

有人曾用“修炮楼”来形容中国很多城市“闭门造车”式的发展规划。为了拓宽中国城市发展的视野、寻求解决城市发展各种问题的方案,由中国市长协会主办的系统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综合性年度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下称《报告》)首发式暨报告会4月在北京举行。

“面对城市竞争带来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寻求协作发展途径,城市的战略思维开始转型。城市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分析说。

“宁波主动对接上海的辐射,甘心做上海的小弟弟。小宁波大上海,和上海形成产业梯度的对接,这是新宁波主动的战略选择。”宁波市规划局副局长、总规划师沈磊这样形容宁波与上海的紧密关系。

在这位留学美国,实地考察了31个州、100多个城市,并在国内3个城市任城市规划主管的学者型官员眼里,由个体竞争迈向区域协作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美国一些城市差不多都已经由初期的相互竞争走向比较成熟的区域协作,中国的城市发展也不会例外。”沈磊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城市恶性竞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讲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上海市将“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园区”的规划用地面积从67平方公里扩大到173平方公里,在上海南部成立嘉定、清浦、松江三个工业园区,以阻止投资项目流入江浙。

“这就是‘173计划’,实际上是上海的一条阻击线。尽管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这条具有重要‘使命’的阻击线仍然难以拦住项目外流。”杨保军说。

《报告》显示,2001年之后,国内许多城市都投入到对国际资本的角逐中,围绕外来投资和建设项目,城市竞争全面升级,并在“城市经营”、“城市营销”等理念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

《报告》列举了“愈演愈烈”状态下中国城市竞争的现实图景:

图景一:城市在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呈现出“经济孤岛”的景观。如围绕区域中心城市这个经济高地周边,却分布着经济洼地,这种贫困带环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景观不在少数。

图景二:城市普遍存在“船货崇拜”情结,全力追逐外源型增长,忽视内生型发展。如政府一切工作围绕招商引资展开,不惜提出各种优惠政策、优惠待遇,而对本地资源、本地文化、本地企业不关心。

图景三:为“引凤”而大肆“筑巢”,导致形象工程泛滥。许多城市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不惜重金建设机场、港口、高速路、开发区等,这些华而不实的建设项目被当作发展的“动力”来夸耀。

图景四:把竞争力误认为是增长速度,把邻域城市都只当作竞争对手,有时演变为优惠条件的比拼和土地的甩卖。

“对城市竞争不能完全否定,应该否定的是上述‘以邻为壑’式的恶性竞争,以及诸如一些城市在另一个城市的上游搞水污染、空气污染等行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研究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作为原建设部城市规划司的官员,顾文选研究员对城市区域经济颇有研究。

“在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零地价’、低地价吸引投资等恶性竞争的情况依然存在。”顾文选告诉记者。

城市发展告别“单枪匹马”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发展中的能动性和竞争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城市竞争的愈演愈烈,地方主义、诸侯经济、重复建设、急功近利、粗放低效、发展失衡等问题和矛盾逐渐凸现,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亟待调整。”《报告》明确指出。

“‘自家过自家的日子’,缺乏‘群体观念’的现象必须改变,今后各城市需要‘成群’组合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邹德慈说。

《报告》显示,目前许多城市竞争依赖的是“三高一低”的粗放低效增长方式,大量消耗资源来追求增长,以苏州为例,近20年来,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1986年的3.1%,上升至2004年的28.6%,增长了近9倍。前几年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效益还出现递减的趋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给记者举了这样的例子:通过突破行政区划这个“围墙”,南京都市圈跨过省界将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滁州三市纳入区域规划当中。通过城市要素整合,杭州湾城市群将更多城市融入更大的都市圈(长三角)之中,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

“中国城市由个体竞争迈向区域协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为大家在竞争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一个城市不可能把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单靠一个城市单枪匹马是很难取得更大的优势。”顾文选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城市整合浪潮来临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看来,为了克服单个城市竞争能力的局限,目前区域协作的曙光已经出现了,其标志就是:大量区域经贸协作组织的诞生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城市群规划。

《报告》显示,在国家层面, 2006年中国多样化的区域规划不断取得新进展。国家发改委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启动的区域规划试点已经进入文本编制阶段,建设部完成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北部湾、海峡西岸等重要城镇密集地区城镇群规划的编制组织工作。

而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为出发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城镇群规划,如山东的山东半岛城镇群规划,浙江的金衢丽、杭州湾、温台三大城镇群规划,广西的北部湾城镇群规划等。

“近年来出现的各类各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达到40多个,这股区域合作的‘浪潮’虽然有些戏剧性,其中有些合作组织的合理性尽管有待商榷,但整体上还是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注意到区域协作的重要性,并采取具体行动开始实施,这是尤其值得肯定的一点。”在杨保军看来,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思维,应该由一味强调城市个体竞争走向关注区域协作,这一转型将会是逐步的、艰难的,并有赖于国家相关制度改革的推进。

资料:“船货崇拜”

人类学术语,源于一战之后南美和大洋州岛民的心态。当时生活在巴布亚等地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发现,每当白人殖民者建造了码头和机场后,很快就会有货船和飞机运载着物资到达。他们在好奇心和逻辑错乱的模糊理解中得出结论,有了码头和机场,货船和飞机就会自动抵达。于是,就兴建码头和机场,期待着根本不可能抵达的货船和飞机,盼望着船舱、机舱里的物质带来财富。(记者 牛建宏)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文章:
中国高官齐呼吁:防止"千城一面" 留住城市记忆
安徽12县市县域扩权试点全面启动 可享发达城市待遇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招商推介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全球10大最贵城市排名出炉:香港第一上海第八
从"城市"到"城乡" 我国进入城乡统筹规划新时代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