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谁最受益
作为对价值最为敏感的资本市场,其实早已对于具有新能源、节能减排题材的股票纷纷看好。不过,一份来自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从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来讲,由于新能源在能源中占比很低,短期内对碳减排的实质性贡献有限,而‘节能’和‘减排’路线对碳减排的实质性贡献更大。”
而早在此前举办的以“低碳经济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论坛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之时表示,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百分之七十几的能源依靠煤炭,而煤炭必然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减少排放,而不是脱离这个资源分布现实去追求清洁能源。
吕学都进而指出,由于经济发展对水泥、钢铁等产品的刚性需求,我们也不应该因为这些产品的高碳排放而对其进行排斥,“如果有水泥投资来到东莞,如果能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废物回收高利用率,那我们都应该鼓励。”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也表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移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过程。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找到一些发展低碳经济的切入点,然后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规律去发展,他认为节能建筑、交通节能等方面具备现实发展条件,应该作为主要发展的方向, “在政策方面,对节能减排我们就采取政策鼓励,包括资金的奖励;但是对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果政府要补贴,就要考虑一下了。”
对于新能源行业要求政府给予行业补贴的呼声,陈勇表示不赞成政府直接对新能源企业进行补贴,“政府让企业做新能源项目,企业不愿做,因为做得越多,死得越快。现在的风电都有补贴,但是政府也不敢给多,因为每天都要补贴,政府也负担不起。”
新产业亟需新商业模式
早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了低碳经济的尝试与探索的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自民,也对时代周报记者坦承,“我们从传统的能源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一个商业机制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企业的角度,也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长期的比较合理的商业利益的存在,低碳经济在实践上是比较难以维系的。”
高自民举了太阳能发电的例子,他说即便国家给予太阳能发电很高的定价,但是太阳能发电依然不具有经济性,需要政府在投资上给予一定的贷款,给一些直接的补贴,再在上网时给直接的支持和优惠。
不过行业分析师对于新能源的应用前景普遍乐观。长城证券的分析报告《低碳助推新能源腾飞》就认为,太阳能发电成本目前正加速向传统能源靠拢,在部分地区的用户端,太阳能有望在两年后做到经济实用。受益于光伏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未来几年太阳能电池组成本有望保持15%~20%的复合递减速度。报告特别强调按照目前泛欧气候交易所的碳排放权价格,每千瓦时太阳能发电能够减排约1公斤二氧化碳,对应的价值为0.12元,这部分价值将随着我国碳排放相关政策的发展而得以体现。
11月,由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撮合,上海和厦门的两家企业完成了国内首笔碳交易。这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和进步,也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这一减排指标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在全国企业范围内进行分解。对于目前尚无法在经济上独立运营的新能源企业来说,建立中长期的商业机制的机遇在此。
牛文元教授也建议, “如果在产业每一个环节都重视这个问题的话,中国的低碳经济前景一定非常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