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年来已成各国企业的新时尚,过去被当成废气的二氧化碳,现在竟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减下的碳量也能成商品,形式各种各样:碳补偿、碳礼物、碳权、碳交易、碳基金等。去年全球碳交易规模已达到300亿美元,2012年更可达1500亿美元。
在英国发展出“个人碳平衡交易”,10余家碳权公司相继成立,它们提供网络订购碳补偿,以平衡你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止在英国,在澳大利亚、瑞典等欧洲国家,有越来越多人购买“碳礼物”作为生日或圣诞节礼物。英国还打算发行碳信用卡,建立个人的碳配额交易市场。
例如伦敦早在2003年就开征了“进城费”,周一至周五早上7点到下午6点,每辆汽车进城得付8英镑(约124元人民币),但若是开着环保车却不需缴纳。短短4年,伦敦进城车辆已经减少两成。美国纽约今年5月也宣布跟进,即将在曼哈顿市中心开征“塞车税”,并预计5年内把1.3万辆出租车,全部换为油电混合动力车。
“减排风”空前大流行,除了是为了拯救全球变暖危机外,更多企业与个人也都体会到减排可带来好处。
首先,减排能省钱。今年7月开始,台湾统一超商在全台湾超过4000家门市,从每日凌晨1时起,全面关闭骑楼灯和横式招牌灯,预计每月可省下77万度电力,减少约491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一天减少2.7万辆小客车的碳排放。
其次,减排不只省钱,还可赚钱。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企业可进行减排工程,减下的碳量还可转卖。根据世界银行今年5月的最新统计,2006年全球碳交易规模已达300亿美元,相较于2005年的10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
最后一个减排风行的原因,则是石油愈来愈贵。能源短缺使油价上涨,让民众不得不减排。此外,这也让各国积极投入再生能源开发。巴西是目前降低石油依赖度最成功的国家,两次石油危机让巴西提早发展自有能源,借着广大土地种植甘蔗以生产乙醇,降低对石油倚赖。目前乙醇占巴西四成的能源用量,500余万辆汽车都能使用乙醇汽油做为能源。(台湾《商业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