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平作品:汲水图
卢平为人朴实,做事认真、执着有自已的见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她最坚定的信念。因此在艺术上决不随波逐流。不为过眼烟云所动,有的画家曾给卢平建议,说你的画能不能苦一点辣一点。但是卢平认为艺术作品是要给人看的供人欣赏的,要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现在美术界有一种怪现象,越丑、越辣、越怪、越让人看不懂越好,那种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事她绝不去做。她说自己的性格不适合画那种画。在艺术创作中她十分注重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强调艺术如果离开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有一股强烈的表现欲望,她以女性特有的情感画了大量表现以妇女,儿童为题材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饱含了对自然对生命和生活的无限深情。她笔下纯朴、美丽的少数民族妇女和城市、山村中那些天真可爱的娃娃充满了浓郁,温馨的生活气息。她经常深入到乡村,或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乡村清水边淳朴的川娃儿、郁郁竹林中的傣家姐妹、皑皑雪原中的健壮藏女。她们像大自然的儿女一样,自然、质朴。因为在那里画家更能捕捉到纯静而朴实的风土人情,与之心心相印。使我们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可以从中领略一些自然的芬芳气息。给人以清新、淳朴、典雅的艺术享受。卢平长期的生活感悟和艺术实践形成了这种独特风貌且女性独有的艺术风格,这才是真挚的感情流露。这才是艺术上的“正道”。卢平常说:艺术家如同一只蜜蜂采摘的是花蕊,吐出来的却是蜂蜜,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美来。齐白石有句名言“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卢平始终把这句名言做为恒量自己作品的标准,所以她的作品雅俗共赏,即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普通百姓也非常喜欢。
美术二字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美”;一个是“术” ,既有艺术思想和情趣,又要有相应的艺术手法、技巧来保证艺术理想的实现,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卢平在艺术思想上很有追求,但又十分注重艺术技巧,她认为成熟的技巧手段往往就是思想和情趣的具体体现,是物化的思想。现在艺坛上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过分强调观念而鄙薄技术,显得空洞乏味,令人不解,这很容易走向死胡同。有的人强调中国画要拓展“新空间”,提法很对,任何艺术都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面目的,都是长期发展变化而来的。但是若没有在绘画基本技能上有所掌握,不过是一句空话。卢平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较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又研习过油画.水彩等。是她艺术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她不仅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还将“美”与“术”做了完美的结合。又把中西绘画融汇贯通,将中国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全新之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为实现艺术追求与理想,她在艺术形式上做了艰辛的探索。在技法上不拘泥于旧观念,坚持技法服从于表现。在工笔绘画技巧上面不拘泥于传统的“十八描”, 又增加了写意画渍染、点戳等技巧,线条流畅、自然,构图简洁。色彩明快而大气。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环境处理,突破了写实局限和旧有传统模式,富有工艺装饰意味。并适当吸收了抽象艺术、民间剪纸或摄影等形式,兼容并蓄。最近她又在工笔画与水墨画相结合的探索方面有了大胆的突破,充分发挥生宣纸的特点,把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笔墨韵味和工笔画细致入微的刻画巧妙的结合,从而克服了水墨画不容易深入刻画和工笔画容易画得呆板的缺点,使两者优势互补。画面虚实相间,收放有致。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的局限,创作了一大批新颖的工写结合形式的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使中国工笔画向前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1993年秋卢平随北京美术家代表团赴台湾举办画展,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展览会上有一位台湾青年看了卢平的作品非常激动的对她说“你的画太美了,太让人振奋了,说实在的我从前一点都不喜欢中国画,觉得它太古板,太陈旧,我喜欢油画。看了你的画之后我改变了观点,你的画既有传统功力,又吸收了西画的色彩,整体上又有现代感,每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气与活力。我太喜欢了!”听了对自已作品如此高的评价,卢平由衷地感到欣慰。
93年香港出版的《中国画与收藏》一书中把卢平列为中国最有前途的第四代画家之一。卢平是一位优秀的画家,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肩上也承担了许多社会工作。在民革“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北京市文化系统推荐她为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这些年来收藏家们争相收藏她的作品,她的画价也不断攀升,就开始有人造她的假画牟取暴利,经常有人拿着她的假画找她鉴定真伪。造卢平假画现象在这些年愈演愈烈。2004年2月,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专题发言席上,她结合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而慷慨陈词,披露了书画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假冒伪劣现象。呼吁要加大力度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她的发言得到了市领导同志和许多委员的肯定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