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标准:意识形态、时间跨度、时代思潮
等因素成为推选最大考验
2009年推选禀承了2008年"客观、公正"的宗旨,孙月沐也坦承:"由于2008年推选的巨大成功,因此今年的推选,想进入入选书目的出版社、作家更加积极,但我们希望推选能达到公平、公正、公开,推选出来的书能充分反映出版界、阅读界的风貌,大浪淘沙,在海量的书目里把真正值得阅读的好书推介给大家。"
与2008年"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书"的推选相比,推选1949~1978年最具影响力的图书,专家评委们经受的"为难"和"痛苦"显然要稍轻一些。由于改革开放30年出版文化空前繁荣,因此关于"怎么界定有影响力的书"的标准问题让专家评委备受困扰,今年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此外,关于"同一个作家是否只能选一本、要持续多长时间才能算有影响力、丛书如何推选、相同性质相同地位的书究竟选哪一本"等问题,与2008年推选标准一致,原则上一个作者只能入选一本;对人们当时的价值观或者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的作品应当入选;相同性质相同地位的书没有入选的在提名书目里推荐。当然,推选前30年的书,对于评委和组委会来说,更多的考验还来自于时间跨度、政治因素与时代思潮,因此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作特别说明:
专家评委阵容为何发生变化?
与2008年以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为主组成的专家评委阵容不同,2009年推选的专家评委有不少老一辈的出版人和学者,如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吴道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陆本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方厚枢、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郑一奇、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胡作玄,他们都亲历和见证过1949年到1978年的出版与阅读风貌。几位专家评委特别认真,在组委会提供的初选书目的基础上,他们凭着自己的记忆或者查阅资料,又做了许多补充。方厚枢告诉记者,他提供的都是出版年鉴记录的发行量过50万册的书目,"当然,发行50万册以下也有好书,但发行量大小至少说明了其影响。"而陆本瑞表示出了遗珠之憾,从60年浩如烟海的图书里选几百本书,不得不忍痛割爱:"其实还有好多书值得推荐。"为了尽量真实地还原当时的阅读状况,吴道弘与郑一奇两位老出版家反复讨论和琢磨,胡作玄是数学家,他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书单摒弃了专业偏见,显得更加客观。
普遍性、经典性和时代性如何统一?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认为,既然是一份提供给大众的推荐书单,应考虑所推荐的图书,具有普遍性、经典性和时代性。所谓普遍性,是指语言要朴白、有韵味,话题或形象要吸引人;所谓经典性,是指经过了一定的时间选择之后,依然还能被人记起的那部分;所谓时代性,是指价值观到现在还新鲜、还有魅力。
但普遍性、经典性和时代性又该如何统一呢?任何一个时代的阅读都有其特定的语境,既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当然很难认同在30年前的语境下出现的图书,甚至有的将之忘却,因此出现了前30年非常有影响力的图书在后30年却不怎么畅销的现象,那么这些书是否应该入选?这难住了组委会成员,譬如1960年代轰动一时的《三探红鱼洞》最后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沉淀下来,在近30年来,基本无人提及。
后30年入选的是否还能在前30年入选?
在进行"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1949~1978年)"推选之初,组委会讨论推选标准的时候,就规定入选"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书"的书目,不能再次入选。但在后来的推选过程中,发现有些书在新中国成立60年当中,自始至终都受到读者的欢迎,显示出了经典的生命力。譬如鲁迅作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巨人,直面人生的勇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考虑到《鲁迅全集》产生的启示与鼓舞作用,不能回避其在前30年的影响力;《红岩》自1961年出版,再版了20多次,发行量高达800多万册。在1990年代末举办的"渣滓洞"革命烈士事迹全国巡展中,《红岩》跨越时空的精神魅力再次感动了读者,至今,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鉴于以上种种因素,最后组委会决定把《鲁迅全集》、《红岩》、《中国建筑史》、《工程控制论》、《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十万个为什么》、《西方美学史》等几十种书作为新中国60年生命力长久的书籍再次入选,以客观反映前后30年社会阅读的真实图景。
政治理论读物、样板戏、灰皮书、连环画等独特阅读现象如何呈现?
此次推选,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把政治理论读物、灰皮书、样板戏、小人书等这些当代不常见的书重新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
小人书是深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在其最为鼎盛的年代,一年最高发行总量超过8亿册,当曾经影响亿万读者的小人书仅仅变成了收藏家眼中的藏品时,重新回顾一下入选连环画书目,一定能找回童年的美好时光。郑一奇介绍,1967年五六月间《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海港》、《龙江颂》等8个样板戏在北京公演,毛泽东提出了"样板戏要提高,也要普及"的任务。这样出版样板戏剧本、画册成为紧急任务,由此产生了阅读"样板戏"的风潮。10年"文革",出版生产力受到极其严重的摧残与破坏,出版的真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为了客观反映历史,同时,也为历史多角度研究提供反面镜子,组委会还就"文革"10年期间出版的具有广泛社会政治影响的出版物作为专题加以研究,这些特殊时期的特殊出版物当然不宜作为大众阅读推广的书目,但为了体现历史的真实烙印,组委会列出相关书目,以便大家研究批判,了解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
个人体验与个人记忆如何与大众阅读结合起来?
正如胡作玄强调的那样,评委的阅读取向要与个体的阅读取向天衣无缝地对接起来,似乎难度很大,一本书在一个人的心目中存在,但不代表能在一个集体的心目中存在。郑一奇也有同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学术研究的方向不一样,使得阅读取向各有千秋,"我推荐了吴晗主编的《外国历史小丛书》和《中国历史小丛书》,但最后并没有入选。"
近几年的好书还来不及等待时间检验怎么办?
既然是推选新中国成立60年的好书,那么近几年出版的新作肯定要照顾到,这让评委们犯难,有些书还来不及等待时间检验怎么办呢?组委会最后决定,对发行量、影响力比较大又有潜力的作品,适当入选。譬如《暮光之城》、《朗读者》、《冒险小王子》等新近出版的书,他们或者引起了阅读风潮,或者以其本土原创的潜力而入选。
值得指出的是,60年来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变化、时间跨度,以及对当年具体出版物政治倾向的把握尺度和版本厘清等问题,肯定避免不了挂一漏万的遗憾。因此有些读者可能会质疑,认为还有一些曾经风靡一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没有进入入选书目,因此组委会在600种入选书目之外,另附录了提名书目,读者可以重点关注。但需要说明的是,毕竟60年的时空跨度较大,何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阅读风尚,有些图书是属于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段的,有些图书是可以一代一代接着去读的。组委会强调,梳理出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书,是希望引领读者重温过去。入选、提名书目都仅限于中国大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