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性发掘已经进行了一个半月。此次发掘有哪些考古发现?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异同?据此可以得出哪些论断?
在今天举行的周口店遗址保护性发掘阶段性进展情况通报会上,担任发掘工作领队的高星透露,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共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数量近千件,以及灰烬、烧骨、炭屑等一些可能的文化遗物、遗迹等。根据这些化石和遗存,将有望绘制出数十万年间“北京人”生活的完整图景。
新发现是旧发现的重要补充
新发掘出的这些化石和文化遗存主要出土于堆积体的上部。其中脊椎动物化石有近千件,大多为小型啮齿类、食虫类和鸟类化石;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基本为残破的牙齿、肢骨等。经初步鉴定,出土动物化石种类包括猕猴(上颌骨1件)、熊(完整犬齿1件、臼齿1件)、鹿(上颌骨2件及零散牙齿数枚)、鬣狗(粪化石多枚)、啮齿类(上下颌及零散牙齿、肢骨等多件),以及食虫类(上下颌及零散牙齿数件)、鸟类(上下颌及零散牙齿、肢骨等多件)等。
在石制品方面,目前已经发现人工性质明确的石核5件(锤击石核3件,砸击石核2件)、石片37件、石锤5件、刮削器5件、砍砸器2件、断块6件,以及疑似石制品118件。
公众更为关心目前出土的东西跟以前的考古发现有何异同?是否会据此得出新的科学论断,改写北京猿人的历史?
“我们此次发现的这些材料虽然大部分跟以前的一样,但这次的发现所含的科学信息更多、更完备,包括它们确切的层位、坐标位置等等,这是以前的技术条件所不具备的。这对于我们研究遗址的形成,以及当时人类怎样利用遗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星说,随着发掘向堆积体下部的深入,发现新的动物种类、新的解剖部位等,都是可能的。这些将是对此前发现的重要补充。
“以前发现的几十万件文化遗存,也只是局部的发现,只是当时的人类生产生活在某些部位留下的东西。我们发掘的面积越大,得到的数据越多,材料就越丰富。”高星打了个比方,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有了解的部位多了,才能更完整、准确地知道大象是怎么回事。“北京猿人大概从六七十万年前到三四十万年前,但其间是否一直在这里生存?在数十万年中其生产、生活和周围环境、气候条件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系统性的多学科协作,对已经和将要发现的材料进行深入的测试、分析、研究,绘制出数十万年间‘北京人’生活的完整图景。”
|